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 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 ,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经济快速更迭 , 消费升级重构着时代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 在后疫情的全球新语境下 , 中国故事与中国价值观的社会共创与传播成为主要叙事 , 也成为了全民精神生活中可以参与共创感知的情绪 。 同时 ,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大众进入快速消费的视频阅读时代 , 如何满足大众对于社会事物的思考 , 如何构建时代价值索引需要持续探索 。 11月9日 , 贾樟柯最新上映的纪录片《背后是中国·遇见1%》无疑是对此时代语境最好的回应 。
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本文图片

时代切片:影像镜头穿透现实
法国著名影评人让-米歇尔·傅东曾评价贾樟柯的作品风格:“贾樟柯的电影敏锐地见证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变迁 。 ”可以说 , 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时代切片文献性的记述和时代意识形态话语的责任性反思无疑是贾樟柯作品最具价值的部分 。
1998年 , 贾樟柯处女作《小武》便是以山西汾阳底层人物扒手小武的失望之旅折射出的社会真相及纪实性电影精神而闻名世界影坛 , 法国《电影手册》给予此片“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 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的高度评价 。
之后 , 《站台》以承包改革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叙述了一代人的漫长历程的纪事年表 。 《山河故人》基于改革开放的变迁 , 怀着“文献性”的社会责任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背景下对人性和个体命运的思考 。
纵观贾樟柯的作品 , 从《小武》到《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再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我们不难总结出贾樟柯一直以纪实性的电影手法记录着中国社会变革历程的时代脉络 ,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时代在飞速发展中更迭 , 每个时代江湖的意识形态话语也随之改变 。 在如今这个经济迅速更迭的新语境下 , 科技信息改革颠覆世界的连接方式 , 时代思潮与价值观点多元迸发 。 社会巨变下 , 如何记录时代多元风貌成为了贾樟柯新的历史背景下思索的核心命题 。
2021年9月贾樟柯首先以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回顾了当代文坛的个体经验 。 着眼当下 , 11月贾樟柯又以对当今时代多元性的反观献出跨界新作《背后是中国·遇见1%》 , 可以说 , 贾樟柯的众多作品中 , 这部影片最贴近于当今时代的话语体系 。
该影片将焦点和目光放在具有时代符号、改革引领、价值重塑的中国各领域1%超级个体 , 通过探索、对话1%时代经历者、发展推动者、故事创造者 , 来挖掘其背后的群体生态、时代命题、精神力量 。 在第一集“桥梁”中可以看到 , 《棒!少年》的主角孙岭峰、心目影院的创始人王伟力、IB教育家Memo以己之力为留守儿童、盲人等群体搭建起一条“希望之桥” 。 这些个体的精神表达和叙述将构成时代群体从未被书写的宏伟史诗 。
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本文图片

叙事美学:创新表达见证时代巨变
思考现实的深度与艺术手法的创新往往相辅相成 , 贾樟柯是一个兼容的尝试者 , 他善于以内容为原点创造性灵活运用叙述美学 。 在早期的“故乡三部曲”中《小武》《站台》《任逍遥》中呈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美学的色彩 , 在“艺术家三部曲”从《无用》《东》再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他又从东方伟大的艺术中汲取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