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二 )


而形式上的先锋创新更是一直以来贾樟柯作品别出心裁的重要因素 。 过去 , 在国内影片以镜头迅速转换吸引市场眼球的浪潮下 , 贾樟柯迷恋长镜头沉静化的视角;在市场影片聚焦叙述完整和城市大众时 , 贾樟柯却将目光聚集于梅梅、小武、崔明亮等小人物 。 贾樟柯看似反叛 , 但却从未在艺术精神中迷失 , 他也因而被誉为“亚洲电影闪光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
如今 , 在贾樟柯的新作《背后是中国·遇见1%》中 , 贾樟柯的先锋意识再次得到了验证 。 该影片中 , 贾樟柯并不预先设定拍摄风格 , 而是通过现场自然感知来决定以何种拍摄剪辑风格、记录人物故事 。 同时不刻意区分电影和纪录片模式 , 如果说其以往作品擅长打造近乎纪录式的的电影 , 那么这部新作则以电影式的纪录片重塑着叙事方式 。
贾樟柯坦率且不设限地进行创作 , 在《背后是中国·遇见1%》中 , 他还突破性地以九个命题、多个领域叙事进行「剧集式内容」的研发和创作 , 九集影片从“桥梁”到“镜面”再到其他命题 , 每个单集都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像 。 同时 , 纪录片以章节式的平行非线性结构叙述 , 潮玩空间主理人李铮、雕塑艺术家付小桐、摇滚乐队痛仰乐队、乡土作家梁鸿 , 不同的个体表述对故事叙述形成多面性的映照 , 对时代价值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呈现 。
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
本文图片

价值构建:新语境下的精神索引
贾樟柯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如何摆脱我们作为终端的命运?这是我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 。 我觉得要有一个反叛 , 这个反叛就是我们如何坚信和体察我们的实体经验 。 ”从贾樟柯的处女作《小武》开始 , 贾樟柯便从未停止“反叛” , 《小武》是小人物的一次失望之旅 , 它的意义不在于悲剧的共鸣 , 而是贾樟柯试图帮助我们建立某种观察社会秩序的新兴视角和价值观念 , 可以说 , 这种“反叛”便是对时代和个体价值的思索 。
在《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电影作品中 , 贾樟柯以小人物折射时代话语 , 而在其纪录片作品中 , 他则以独立个体记录时代价值 。 可以看出 , 不论是对小人物的怜悯还是对独立个体的纪录 , 贾樟柯从不拘泥于事件 , 其影像背后的时代反思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 。
《背后是中国·遇见1%》无疑比贾樟柯此前的任何一部作品规模都更加庞大 , 作品以九集、二十七个人物、多领域、多命题为基地记录、反思和重构时代价值索引 。 此次对于时代意识话语的专注体现着贾樟柯新语境下的决心 , 节目中不仅有对艺术家的关注 , 同时挖掘了来自建筑、书法、体育、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独立个体的经验 。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 , 贾樟柯通过艺术家的叙述中探寻隐匿于作品背后的局部文化现象与时代特性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摇滚乐队痛仰的颠覆对摇滚精神乃至思想解放的印象认知;通过与作家梁鸿的对话思索乡土中国下的个体情感与命运 。 因而 ,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纪录片 , 在记录的同时 , 贾樟柯开始注重从个体经验反思和构建时代价值索引 。
《背后是中国·遇见1%》是贾樟柯对现实的思索、艺术的表达渐趋成熟之后的一部关于新语境下前行中国的全面叙事 。 在纪录片艺术成熟的基础上 , 对时代价值索引的构建或将成为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亮点 。
【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贾樟柯|贾樟柯:“快消式”阅读时代下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