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俞敏洪的第二张牌( 三 )


值得一提的是 , 抛开K9相关业务 , 新东方依旧有着百亿左右的营收规模 , 在国内教培公司中依然位列龙头 。
时代留下了希望 , 新东方还能重新辉煌吗?
激荡二十八年行业冷暖 , 同此凉热 。
二十八年前 , 新东方成立之际 , 距离俞敏洪老家江阴150公里的扬中 , 13岁的张邦鑫还在努力读着初中 , 没有人会想到 , 后来的教育大省江苏 , 会出现两位教培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卧龙凤雏” 。
2002年 , 张邦鑫进入了俞敏洪的母校北京大学 , 攻读研究生 , 两人人生轨迹 , 开始加速靠近 。
北大读研期间 , 张邦鑫做了七份有关教培方面的兼职 , 2003年 , 他开始同时在线上线下开设培训班 。
次年 , 一度因股份制改革被迫下台的俞敏洪 , 再次回到新东方权力中心 , 虽然体量差距尚且巨大 , 但二人终是站上了同一个舞台 。
此后 , 俞敏洪带领新东方成功赴美上市 。 张邦鑫将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取名为学而思 , 专门从事中小学课外辅导 。 新东方也开始了K12 业务——优能中学 , 新东方在线成立 。 好未来相继上线运营了奥数网等众多网站 。
新东方赴美上市的四年后 , 2010年10月20日 , 学而思在纽交所上市 , 不久 , 公司整体更名为好未来 。 敲钟时的张邦鑫只有29岁 , 是当时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 , 他和俞敏洪 , 创造着不同的历史 。
历经多年发展 , 新东方和好未来逐渐形成了稳固的双巨头地位 。
2017年至2020财年 , 新东方的营收分别为18亿美元、24.44亿美元、30.96亿美元、35.79亿美元(约228.72亿元人民币) , 好未来的营收分别为10.43亿美元、17.15亿美元、25.63亿美元、32.73亿美元(约209.16亿元人民币) 。

上图为两家公司营收状况(单位:亿元)
可以看到 , 两家公司的规模持续增长 。
如果说新东方是探路者 , 好未来的上市 , 则掀动了教培行业的热潮 。
2014年前后 , 在线教育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 , 在资本的热捧下 , 它们中的不少公司 , 仅几年的时间便扩张成独角兽 , 甚至IPO上市 。
面对日渐拥挤的市场 , 只有赢家 , 才有活下去的资格 。 独角兽们开始了疯狂融资、烧钱、获客的残酷生存竞争 , 迟到了十余年 , 教培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还是来了 。
一时间乱象丛生 , 退费困难、霸王条款、虚假广告和诱导消费等问题凸显 , 消费者投诉不断上升 。
2019年学而思网校、作业帮等头部企业砸下数十亿资金 , 点燃了一场场惨烈的营销战 , 大批在线教育企业 , 在头部的猛烈进攻下黯然消失 。
2020年 , 在疫情的催化下 , 资本携带着新的弹药加速入场 。 网经社电子商务中心的数据显示 , 2020年 , 在线教育行业融资金额超539.3亿元 , 超过了过去四年的总和 。
然而 , 2021 , 一声惊雷炸响 , 火热的教培市场迅速冷却 。 短短数周甚至数天 , 行业“头部”纷纷偃旗息、各寻出路 , 学而思卖打印机、猿辅导卖羽绒服、新东方捐掉了学校的桌椅……激战正酣的各方 , 竟以如此形式收尾 。
教培行业进入资本乱战时 , 俞敏洪是少数率先发声的业界大佬 。
2020年11月 , 俞敏洪公开表示 , 他不认为在线教育是一个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 , “每收一分钱 , 就要先花掉两块钱 。 资本是背后重要的推手 , 一旦停止输血 , 会哀嚎一片” 。
最终 , 一语成谶 。
谨慎的新东方 , 也未能独善其身 , 但“应退尽退”、“无偿捐赠” , 终究是保留了行业最后的体面 。
繁花落尽、鸟雀投林 , 不知道直播镜头之外的俞敏洪 , 目送着红色卡车离开的时候 , 脑海中有没有浮现自己摘录在《生而为赢》的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