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探索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 地处大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 , 分布在盘龙湖、破口湖与府河之间的低岗上 。 遗址三面环水 , 曲折的湖岸线造就了多条隔湖相望的半岛型岗地 , 南缘府河自西向东注入长江 , 西北有甲宝山、横山作为屏障 。 盘龙城遗址保护范围3.95平方千米 , 重点保护区1.39平方千米 , 包括宫城区和杨家湾、杨家嘴、李家嘴、王家嘴、小嘴、楼子湾、艾家嘴等岗地构成的遗址核心区与大邓湾、小王家嘴、童家嘴、长峰港等岗地构成的外围地带 。
盘龙城遗址被称作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 , 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武汉城市之根 。 1988年 , 盘龙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 , 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 。 2013年 , 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 , 并于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 今年盘龙城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一、煌煌商邑:盘龙城遗址发现概况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等级最高、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 , 该聚落群布局以城址为中心 , 四周分布不同类型的遗址 。
古城址位于遗址东南部 , 城垣利用自然地势修筑而成 , 南北约289、东西约284米 , 四面墙体宽27~30米 。 城垣外发现绕城分布的“环壕”和距城较远的“北城壕”两套系统 , 或与防御、水陆交通运输功能有关;城内东北部发现三处大型建筑基址 , 被认为是当时的宫殿建筑 。
城外遗址与城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遗址核心区内 , 城址东面的李家嘴地点发现高等级墓葬 , 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嘴地点发现大型建筑基址(F4)、多处小型建筑基址和商文化墓地 , 南面的王家嘴地点集中分布着居址、窑址、灰坑与墓葬 , 西面的小嘴地点发现铸铜作坊遗址 , 楼子湾地点发现墓葬、建筑等遗迹 。 在遗址外围地区 , 还发现小王家嘴早商时期墓地、艾家嘴小型居住区等遗存 。
遗址群还延申至湖区 。 据调查 , 当代盘龙城遗址的河湖水位明显高于商文化时期 , 通过水下勘测 , 现已在盘龙湖与破口湖的湖盆内发现商时期文化遗存 , 盘龙城遗址聚落群的面貌更加清晰 。
遗址内出土了包括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在内的精美文物约3000余件 , 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 表明盘龙城遗址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
二、大江大湖间的故事:盘龙城遗址的工作历程
3500年前 , 盘龙城先民得江湖渔舟之利繁衍生息 , 3500年后 , 盘龙城遗址则在洪涛骇浪之下重见天日 。 1954年夏天 , 武汉市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水 , 筑堤抗洪的民工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墓葬和青铜器 。 得知这一消息 , 时任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的蓝蔚先生展开调查 , 确认了盘龙城遗址与古城的存在 。 这段时间 , 文管会配合防汛工作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 , 使重要遗迹得以保留 。 此前当地已出土过不少青铜器 , 群众间自发成立文物保护组织 , 将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的文物主动上交有关部门 。 在防洪危难之际 , 重要遗迹虽无专人看守 , 亦未遭受盗掘 。
20世纪50、60年代 , 遗址的杨家湾、楼子湾等地点陆续发现墓葬与青铜器 。 1963年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试掘工作明确了当地青铜器与二里岗早商青铜器的一致性 , 盘龙城的年代与性质得到初步认识 。 基于遗址的重要性 , 在文革期间恢复招生后 ,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将盘龙城遗址作为了田野实习的首个发掘对象 。
1974、1976年 , 北大考古专业与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了两次联合发掘 。 通过城墙解剖 , 明确了城垣修建年代在二里岗文化时期;在城址东北处发现3座大型建筑基址 , 通过其中2座的发掘 , 对宫殿建筑的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李家嘴地点发掘了多座高等级墓葬 , 被认为是贵族墓地之所在 。 这一阶段的工作 , 基本探明了盘龙城遗址的年代、性质和社会等级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