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今年“双11”放飞与随缘,你是哪一种( 三 )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 , 丰盛的物品“以全套或整套的形式组成” , 诱使消费者“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 。 这简直是在我脑子里安了监控 。 我喜欢的不仅是衣服 , 而是一种“法式氛围” 。 要想营造这种氛围 , 需要购买一连串的商品:用斜挎皮包配毛呢大衣 , 或者用高跟皮靴搭配黑色的连衣裙 。 对氛围感的追求越精准 , 想购买的商品种类越细分 。
后来 , 我看到一些时尚博主推广“胶囊衣橱” , 意思是衣柜里只留简单的几件基础款单品 , 同时可以满足多种搭配的需要 , 这与时下流行的极简主义不谋而合 。 可是想想 , 我的衣柜里有大量“非基础款” , 如果为了“胶囊衣橱”而扔掉它们 , 岂不是更大的浪费?直到我看到某女装品牌在商品分类里单独分出“胶囊衣橱” , 我才大悟——所谓极简主义 , 也可能成为变相消费 。
英国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提到 , 在手机、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 , 存在“计划报废”这一公开的行业秘密 , 即故意生产寿命低、质量差的商品 , 好让消费者更快地再次购买 。 服装也是如此 , 快时尚品牌的衣服 , 本来就想让你只穿一季 , 奢侈品大牌的价格也并非与质量挂钩 。 知道“内幕”后 , 我看着衣柜里那件还没穿口袋就破了的外套 , 无奈苦笑 。 当初 , 它的“氛围感”可是让我付出了2000多元 。
商家的嘴 , 骗人的鬼 , 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 。 买了这么多 , 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 。 起码 , 我知道什么风格更适合自己 , 知道哪些单品买回来绝对不会穿第二次 , 也尽量远离那些低收益、高成本的物品 。 今年“双11” , 我只下单了两件商品 , 离稳健消费者的形象又近了一步 。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 我打开衣柜 , 只有少量衣物 , 却都是喜欢的、实穿的 。
纸上谈兵不可取 , 当“剁手”欲望真正消退 , 拥有少买或不买的自由意志时 , 才是真正战胜了消费主义 。
---------------
30岁后 , 我的购物清单是极简风
白简简
一直没想通一件事 , 直播购物和当初的电视购物有什么区别 。 都有一个声嘶力竭的主播(主持人);用词都有着不成文的行业规范 , 比如前者的“宝宝们” , 后者的“只要998”;传递的理念都是买到就是赚到;连效果都是相似的 , 观者一看上头、再看下单 。
时代变了 , 但思维变化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剧烈 , 这是我在经历了逾10年“双11”、年过三十之后得出的结论 。 当一个新鲜事物逐渐成熟 , 你跟它斗智斗勇寻找技术漏洞的空间就不大了 , 这时候要做的 , 就是遵循规则 , 学好数学 。
最懂人心的一定不是心理学家 , 是商人 。 当他们发现前些年的规则过于复杂 , 以至于“学渣”都躺平放弃后 , 这几年的规则就属于“踮一踮脚能够到”的难度 , 无外乎“定金”和“满减” , 找张草稿纸列个竖式 , 基本就能搞定了 。
除了钱包 , 别的客观因素已经影响不到我了 , “双11”购物就成为一个主观事件 。 年龄渐长 , 大概购物欲也会消退 , 今年我甚至给自己下了个指标 , 买够2000元 , 共襄盛举就OK 。 对有的女孩来说 , 这就是一套护肤品的价格 , 但再好的护肤品也不如医美——好烦 , 人生阅历限制了我的购物清单 。
不能买体积大又便宜的东西 , 比如纸巾 。 我算过 , 我的房租一个月6000元 , 约合一平方米70元 , 曾一度买过占地面积近半平方米的纸 , 每个月生生给它付35元房租 , 溢价严重 。 不能买容易过期的东西 , 比如护肤品 , 动辄上千元 , 没用完却过期了 , 损失远比当初占的便宜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