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土#大足殊胜 佛土庄严( 二 )


实际上,在每一幅往生图景中都有童子出现,他们都是往生者,或坐于莲台上双手合十,或骑跨在栏杆上玩耍。其中还有几个童子坐于莲花中还未出世,这是因为他们前世有很大恶行,临终前幸得闻佛法而往生净土,但需要在莲花中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后,才能洗去罪业而获得新生。
有意思的是,这种童子骑跨于栏杆间玩耍的往生场面也在宋代墓葬中出现,比如大足龙港镇报恩村宋墓出土的勾栏童子像(图3),就是雕刻了这么一个可爱童子,他正淘气又憨态可掬地翻过一面围栏。墓葬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石刻作品,应该是寓意着墓主的新生,这种新生不排除借鉴了九品往生的内涵,毕竟承载了善恶果报和往生思想的净土信仰,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佛教思想。
圆觉问法:菩萨的救赎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29号圆觉道场,窟内高、宽各有6米多,进深近11米,是大足地区最大的洞窟。窟内正壁中间雕刻毗卢遮那佛,其两侧分别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在毗卢遮那佛对面有一圆雕跪坐、双手合十的菩萨,是窟内左右壁十二尊菩萨的代表(化身),他正在向佛陀问法。这十二尊菩萨称为圆觉菩萨,他们与毗卢遮那佛互动,构成了《圆觉经》的经典场面。药师佛是东方琉璃净土世界的教主,与其对应的则是教化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阿弥陀佛,二佛与毗卢遮那佛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和世俗性。圆觉道场中的圆觉菩萨,头戴有多组卷曲花鬘的宝冠,花鬘间有化佛。菩萨脸形圆润,五官精致,呈现年轻女性的秀美气质。这些造像的衣饰虽然颇为厚实,但衣纹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舒展,丝毫不见有任何生涩之处,整体呈现出一种出尘脱俗的气息。
同样表现菩萨题材,大足北山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呈现了另一种艺术风格。洞窟正中石刻转轮经藏,华美壮丽。所谓转轮经藏,是汇集经典并置于转动的轮子上之意,象征法轮常转。该窟主尊为释迦佛,两侧侍立迦叶、阿难,以及观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两壁还雕刻了六尊菩萨,其中有四尊被认作观音造像,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菩萨信仰之盛,尤其是观音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关联更为紧密。
这些观音造像中,有一尊六臂的日月观音保存特别完好(图4)。这尊观音像的造型手法与宝顶山大佛湾圆觉道场的菩萨有明显差异,其帽冠像是一个装满鲜花的花篮,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后者卷曲的花鬘和化佛更具有神圣的仪式感。菩萨胸部的璎珞尤为精细华丽,但衣饰的雕刻却趋于平面化,与大佛湾圆觉道场菩萨的那种饱满圆润样式区别明显,显示出匠师们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宝顶山大佛湾圆觉道场造像,与大足比邻的安岳县石羊镇华严洞造像很接近,后者同样是宋代石刻的巅峰之作,但年代要早于大足,因此当地人流传大足宝顶山圆觉道场的雕刻技术师承可能来自于安岳,而大足北山转轮经藏窟则应该是代表了另一种雕刻传统,更注重世俗审美趣向和装饰意味的表达。
大足石门山石窟第6号西方三圣和十圣观音(图5),也是一处重点突出观音信仰的道场。石窟正壁表现以阿弥陀佛为主尊的西方三圣,两壁下部各有五个净瓶,瓶中化生出莲叶和双茎莲花(莲台),每组双茎莲花上跣足站立着一尊观音,共有十尊观音,题记称之为十圣观音。这些观音手上的持物各不相同,其中就包括了广为人知的杨柳观音、数珠手观音、如意轮观音等造型,最为难得的是,这些造像都有题记,从而使我们能够获取准确的造像年代和功德主的信息。十圣观音题材主要流行于南宋的大足地区,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千手观音所演变出来的,不过从题记中可以看出,十圣观音之名在南宋时便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