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如果生命无法挽救,是否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部国内首演的话剧给你一个选择

志愿者!如果生命无法挽救,是否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部国内首演的话剧给你一个选择
文章插图

“这是充满了人间大爱的事业,它让那些不幸逝去的生命,继续散发光芒;也让那些在阴霾中挣扎的人们,能够沐浴阳光……”今晚,现代都市公益话剧《向阳而生》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这是全国第一部以器官捐献为题材的话剧。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其中近30万人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但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供需比接近1:30。2012年底,上海正式启动人体捐献工作。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累计实现910例人体器官捐献案例。
让社会公众更多了解、支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让不计回报的爱蔓延于中华大地,这是话剧《向阳而生》全体演职人员共同的心声。
一条生命逝去,数条生命重生
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终极命题。如果生命注定无法挽救,是否愿意换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向阳而生》中的一个故事,正取材于一则曾经感动申城的真实案例。
2020年5月,在上海开网约车的东北汉子小任突然倒在路边,紧急送医抢救治疗无效后完成人体器官捐献,捐献了心脏、肝脏、双肾和胰腺。小任的这一伟大举动,使5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重燃了5个濒临绝望家庭的希望之火。
从红十字会志愿者、器官捐献者和等待器官移植患者三个角度, 《向阳而生》讲述了器官捐献“黄金七十二小时”背后的凡人微光。这也是上海市红十字会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继2019年中国首部反映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像的舞台剧《髓·愿》后的二度合作,编剧李然与导演周小倩同样是老搭档再携手。
志愿者!如果生命无法挽救,是否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部国内首演的话剧给你一个选择
文章插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出现在《向阳而生》的舞台上。“所有参演人员在演出过程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傅尚希正是参演人员之一,从事肾移植工作将近20年的他,这回第一次扮演一名尿毒症患者。他直言,角色的转变,让他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更近了。
“捐献器官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延续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傅尚希曾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曾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每年都请医生帮忙,将自己的一段心电图寄给捐献者的家属。供受者间严格采用双盲政策,但只要这颗心脏还在强有力跳动着,便在无声地传递信息。“捐献者的器官在他人身上存活,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傅尚希看来,死亡无法阻挡,而这样的方式对于逝者家属而言或是另一种慰藉。
传播人体器官捐献的理念,变感动为行动
演出中,演职人员动人的表演让观众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少观众被剧情感染,忍不住落泪。
“这部剧的泪点很多,深受感动。”观众张女士告诉采访人员,这部剧中,家庭共同商议是否进行器官捐献的一幕让她尤为动容。“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逝者为大,如果要将逝去的亲人送上手术台,捐出某些重要器官,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可一想到此举能够帮助更多人,内心真的会很矛盾。”
张女士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平常人的心声。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器官捐献,在话剧《向阳而生》首映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门口特地进行了一场真人雕塑展演,由志愿者在现场宣讲,帮助更多市民了解器官捐献,有意者还可直接在现场自愿登记。
志愿者!如果生命无法挽救,是否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部国内首演的话剧给你一个选择
文章插图

“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故事,让无私和大爱能持续在阳光下传递。”参演人员王敏燕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协调员,作为一名奔波于死生间的“摆渡人”,每促成一次器官捐献者与受助者的生命连接,她都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