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书法欣赏的草书怀素最擅长写小草和大草字体,代表作有“天下第一小草”之称的《千金帖》(小草千文)等等 。
怀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 , 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 。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草书 , 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纸本《千金帖》(小草千文)《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草书的书法特点草书的产生,是在秦时战事频急,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信鸽纷飞,迫于军情,篆隶费时,趋便救急,故作隶草 。汉末张芝所创今草,把原来实用型的草书 , 转变成了更富于观赏性的书体 。
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 , 曰章法生动 , 曰线条优美 。
曰血脉连通 , 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草书发展: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 , 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 , 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 , 称为“今草” 。今草 , 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
到了今天 , 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 , 结构简?。约俳? ,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如何欣赏草书?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 , 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 。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 , 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 , 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 , 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 。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 , 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 。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 , 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 , 变化也较为丰富 。
3、立体感
立体感是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 , “映日视之,画之中心 , 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 。”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 。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 , 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 。尤其是在行草书中 , 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 , 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 , 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 , 血脉畅通 。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 , 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 , 形质次之 ,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 , 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灰虼?,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涣硪环矫? ,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 , 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 展开联想 。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 , 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 , 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 , 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楷书 , 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 , 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 , 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 , ,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 , 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 , 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 , 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 , 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
总之 , 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 , 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 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 , 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
评审书法的好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评论者的主观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首先爱好不同,酸甜苦辣各有所好 。有的人喜欢纤细秀美,有的人喜欢厚重粗狂;有的人偏爱端正静气的楷书,有的人偏爱生动流畅的行草 。其次,文艺修养有深浅,审美趣味有高低 。有的人追求写实,有的人追求写意;有的人推崇传统,有的人推崇创新 。
草书黄字书法黄字的草书书法: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草书简介:
    中文名:草书
    特 点:结构简省、笔画连贯
    形成年代:汉代
    代表人物:崔瑗、张芝、张旭、怀素
    草书概述: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
    草书发展历史: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
    (1)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 , 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
    (2)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 , 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 , 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 , 蜕变于明朝 。
    (2)汉末 , 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 , 今 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 , 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 , 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
    (4)到了今天 , 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约俳?nbsp;, 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

草书"党"的几种写法如下图所示: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毛体,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体系,其奔放、纵横驰骋、笔墨潇洒淋漓的书法形式 , 成为中国书法之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
2、《草书韵会》共5卷二册,金张天锡编纂 , 集汉章帝、史游、张芝等至金朝赵秉文、王万庆等258位名家草书之字形,按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韵部顺序排字,前有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赵秉文序 , 末有正大八年樗轩老人<完颜璹>题跋 。
3、韩道亨:骨气深稳、神气完足 。
4、皇象:被评为:”草书唯皇象、索靖鼓荡而势峻密,贻右军所不及 。“
5、敬世江:字体被收录于“古今书法名家字库” 。
6、徐伯清:致力于行草,出入晋唐,取法“二王”,旁涉张旭、怀素行以己意,恣肆汪洋,风貌目具 。
7、赵子昂: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书法对联作品欣赏草书找到几幅 , 内容分别是:左1: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 。左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左3:树影不随明月去,花香时与好风来 。左4:清霜醉枫叶 , 淡月隐芦花 。右: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上:
字型结体 , 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 , 大小几乎相等 , 字与字中间无牵连 , 比较好认 。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 。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 。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 。识字难度大 。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 , 但幅度没有今草大 。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 。结体非草非真 。识字容易 。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 , 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 。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

文章插图
【草书书法欣赏_草书和行书的区别?】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 , 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俯(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 , 有不少作品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