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呼兰河传的简介萧红的《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 , 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 , 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 , 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 , 1940年完成于香港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 。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
萧红 呼兰河传
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萧红 呼兰河传_谁知道关于萧红写《呼兰河传》时的写作背景】萧红[1](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家 , 原名张乃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 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 , 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2]
萧红完成呼兰河传后多长时间去世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连载完毕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 , 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 。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 , 享年31岁 。
呼兰河传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怎样的《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
写得不好,希望大家多多包容,欢迎指正 。
-----------------------------------------------------------------------------------------------------------------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 , 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 , 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
春秋冬夏,带走了命途多舛的萧红 , 却留下呼兰河畔 , 不朽的萧索的风 。
(一)从桃之夭夭到断壁残垣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 。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
初识萧红,是那篇轻灵而天真的《火烧云》 。明亮的课堂上,幼稚的小孩子大声地背诵着课文 。看那天上的云变成了石狮,又变成了小狗 ,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可爱明丽的火烧云中,萧红?。褪翘抑藏玻诖灾行?。
还有那篇《祖父的园子》,如此天真恬淡,质朴无华 。于是,有人将《呼兰河畔》定义为少儿读物 。
而多年后,我首次捧起这本无比荒凉萧索的书 。我发现了在明丽火烧云后 , 萧红的悲悯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 , 那么变着 。”我发现了在祖父的园子之外,这萧索的呼兰河城啊 , 那团圆媳妇的悲惨、冯歪嘴子的坚韧、有二伯的市侩,那城外可怕的大坑,那外热内冷的围观百姓,那淡漠悲哀的生死观……我发现 , 这才是真正的呼兰河,这才是真正的萧红——被埋没、被忽略的她 。
而如何是真正的萧红与呼兰河,我想便是那破壁残垣上的鲜明红花 , 有她隐忍洒脱的性格,就更能映衬出那时代洪流的浩浩汤汤,那历史碾压的无情淡漠 。
(二)一生漂泊,一路反抗
萧红传奇的一生,在潦倒、背叛与苦难中度过,但一生的漂泊,伴随的是一路的反抗 。
她是那个怀孕后背弃、困于旅店的十九岁少女,也是那个毅然向报社投稿寻求帮助、与萧军结为伉俪的倔强姑娘 。小小红军——穷困潦倒而意念不屈 , 当时的萧红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 , 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 。
她在上海的“奴隶社”备受关注,她在青岛海边的书店阅读,她在日本舍弃与萧军裂痕密布的感情;她在战火纷飞中流亡,她在命途多舛中挣扎,她在颠沛流离的罅隙里沉重地飞翔 。最后的最后,她却病情加重 , 因庸医误诊,在香港悲凉死去 。生命的最后几天,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 , 不甘”,她说“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
我相信 , 这世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 , 就在风中休憩 。它们下地的机会一生只有一次,那就是它们死亡的时候 。
萧红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一只无脚鸟,一生漂泊,却有从未停止过反抗 。她骨子里的韧性 , 她的洒脱与清冷,注定她的灵魂里,注满了北方凛冽而无所顾忌的冷风 。
在去世的前两年,她在潮湿的香港 , 写下《呼兰河传》,作为她一生的传记 。我想那一刻,她与这世界、与自己的灵魂终于是平等而善意的,是自由的,在呼兰河历史上人们逆来顺受和抵抗厄运的复杂交汇之中,我看到了萧红这一浮萍最终的 , 尘埃落地,大器终成 。
(三)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总说 , 她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
说真的,在寒假读这本书,我总觉得 , 寒冷刺骨 。自己总是被她那不冷不热的文字 , 一声不吭地抛进冬天的呼兰河里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从南到北 , 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 , 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
呼兰河城的荒凉 , 更多地却是来自于这里的人 。
她写糊阴宅的扎彩匠 。你看那精致的阴宅:
“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 , 以至窗前的鹦鹉 。
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大院子也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 。一进了院,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空气特别新鲜 。花盆一盆一盆的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全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的开了 。看起使人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是夏天还是秋天 , 居然那马蛇菜也和菊花同时站在一起 。也许阴间是不分什么春夏秋冬的 。”
这安静富足的生活,似乎是连呼兰河城的活人们都向往的 。可是扎彩匠却明白,“假如有了阴间,到那时候他再开扎彩铺,怕又要租人家的房子了” 。人活得坎坎坷坷,于是向往起朦朦胧胧而不得不面对的结局起来,将不安而甘于平庸的心寄托于信仰,只为灵验,不为灵魂 。然而,人心却是最可怕的东西,兴许到了阴间,也得不到远离压迫剥削的解脱 。
萧红《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谁知道关于萧红写《呼兰河传》时的写作背景萧红的《呼兰河传》出版於一九四三年 , 以散文诗的娓娓笔调倾诉了一个东北
小镇的生活 。小镇虽然地处穷乡僻壤,但居民生性乐观,日子并不寂寞 。女主人公的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 , 令孙女忘却了父亲的冷漠和母亲的刁难 。女主人公也依恋祖父,跟他学习《千家诗》,以慰藉祖父失去祖母的悲苦 。女主人公的众多邻居过著缺少文化的愚昧生活,有的悲惨地死去 , 有的却坚韧地活下来 。十多年过去了,离开故乡的女主人公万般怀念那个度过童年的小镇 。
《呼兰河传》再现了东北小镇城卑琐平凡的生活与民众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 。
时间与距离赋予了作者巨大的情感力量 。正如萧红在书中结尾所说:「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 , 难以忘却,就记在这裏了 。」
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活跃著一大批与萧红地位相当的作家,然而经过岁月流逝
,人们记得的仍是这个创作远非等身的女作家,因为她的创作符合鲁迅的观点:「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 即为别国所注意 。」真正具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地方色彩」,定然是民族大文化背景衬托下的地域文化色调 。
萧红,黑龙江呼兰县人,生於一九一一年,幼年丧母 , 随祖父生活,二十岁为
抗父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困境中开始写作,不久与作家萧军同居,后一起赴沪,与鲁迅相识,过从甚密 。
一九三五年,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出版,是当时文学界最早反映东北人
民抗日斗争的作品之一 , 轰动当时的文坛,奠定了她文学创作生涯的基础 。
一九四二年,萧红病逝於香港,作家茅盾称赞《呼兰河传》是「叙事诗,是多
彩的风俗画 , 一串凄凉的歌谣」 。
- 萧红呼兰河传_著名作家矛盾是怎么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的
- 草长莺飞的传说_这个世界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有什么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什么
- 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区别 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有什么区别
- 传统钓黑鱼用什么饵好 传统钓黑鱼用哪些饵好
- 英语投诉信_英语作文投诉信应该怎么写因为去旅馆住宿,实际与宣传
- 英国传统美食_英国美食十种
- 苏东坡传读后感_苏东坡传第一章读后感
- 宣传委员是干什么的 宣传委员主要职责是什么
- 节能宣传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