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武墨者”舒炯在线条与墨色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编者按
“吴人张旭 , 善草书帖 , 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 自此草书长进 , 豪荡感激 。 ”
这是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文里记录的草圣张旭轶事 。 大唐书法家张旭 , 后来被人尊为草圣 , 的确离不开舞蹈家公孙大娘的舞剑之功 。 以舞入线条 , 以武功入墨色 , 张旭堪称一绝 。
今世 , 也有一个书法家 , 不仅从小习武 , 而且还爱把武术融入书法作品之中 , 他就是舒炯 。
“势来不可遏 ,
势去不可止”
书法家举办个展 , 殊为不易 , 常见的是参加群展和联展 , 每人拿出一两件 , 便足以让观众们大致感受其风格 , 让内行们看到其功力 。
“书法不像绘画 , 绘画的组成元素极为丰富 , 山水、植物、动物、人……很容易就能组合出千变万化的内容 , 而书法几乎只有点与线 , 形式区别无非是对联、条幅、扇面、斗方等不同尺幅 , 真、草、篆、隶、行等不同字体 。 ”舒炯说 。
因此 , 一场书法个展最“难办”之处 , 就是要让每幅书法都尽力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 基于这种特定的感觉 , 才能让这幅字和其他的字都不一样 。 这种差异性 , 只能从书法家书写每一幅作品时当下的状态和心境中生发出来 , 不能强求 , 亦无法坐等 。
“和创作诗歌很像 , 就是一瞬间的感觉 , 让你有创作的冲动 。 当这种感觉消失 , 就再也找不回来 。 下一次的感觉就指向另外的作品了 , 每一次都不一样 。 ”舒炯说 , “所以创作书法作品 , 必然要一气呵成 , 不可能说我今天写一半明天写一半 , 分别写出来 , 永远都合不拢 。 ”
他说的这种必须一气呵成、倾注于笔尖的感觉 , 就是书法家口中常说的“势” 。 这个字同样适用于艺术创作 , “比如那个断臂维纳斯 , 很多人试过把这件雕塑的胳膊做完整 , 但最终都‘接不起’ , 感觉不对 。 就是因为那个整体的‘势’已经断了 , 再续 , 永远都续不起 。 ”
东汉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 , 在其名篇《九势》中写过一句“势来不可遏 , 势去不可止” , 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 蔡邕所描述的书法之“势” , 和陆游描述诗歌灵感的“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本质也是一样 。
舒炯相信 。 这世间有一些最基本的道理 , 就像哲学所说的“本体” , 是恒久不变的 。 围绕这些道理的表达和阐释 , 虽然层出不穷 , 也万变不离其宗 。 无论是画家、书法家还是诗人 , 那种一瞬间心中若有所动、想要表达的感受 , 和他们努力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的努力 , 彼此相通 。
一笔一画
都蕴藏了能量和方向
甚至 , 就连武术也和书法息息相通 。
舒炯是满族人 , 祖上在雍正年间迁来成都 。 “满人的传统都是要让孩子自幼习武的 , 所以我从小也跟着师傅练武 。 ”舒炯说 。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 所以自然而然 , 我从四五岁就开始练字 。 文武兼修 , 这是我们传统教育中一直注重的平衡 , 而且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 , 也是保持创作力很重要的基础 。 ”
自幼习武打下的基础 , 有力地反哺了舒炯的书法之路 。 “书法中的武功 , 是将毛笔的柔性转化成笔力的刚劲 , 就如出拳一般 , 力透纸背 , 却不伤纸面 。 所有发力都要带一个往回收的劲儿 , 把力道留在字里 。 ”
因此 , 真正的好书法 , 每一笔每一画都蕴藏了能量和方向 。 “仅仅写出漂亮的结构和形态是远远不够的 。 ”舒炯说 , 这也是为什么美术字不能算书法艺术的原因 。 “美术字是静态的、装饰的美 , 而书法是动态的美 , 是表达生命力的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