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技巧|著名作家梁实秋:写作高手必经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乐乐老师温馨导读
著名作家梁实秋认为 , 每个人写文章都要经过“文思不畅”“下笔不能自休”“知道割爱”这样三个阶段 。 读完大师笔下详细的三个阶段 , 带学生早日步入最高境界!
梁实秋 , 原名梁治华 , 字实秋 , 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 ,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 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 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 , 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 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
【梁实秋|技巧|著名作家梁实秋:写作高手必经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他认为 , 每个人写文章都要经过“文思不畅”“下笔不能自休”“知道割爱”这样三个阶段 。
作文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文思枯涩难为继
我们初学为文 , 一看题目 , 便觉一片空虚 , 搔首踟蹰 , 不知如何落笔 。 无论是以“人生于世……”来开始 , 或以“时代的巨轮……”来开始 , 都感觉得文思枯涩难以为继 , 即或搜索枯肠 , 敷衍成篇 , 自己也觉得内容贫乏索然寡味 。
胡适之先生告诉过我们:“有什么话 , 说什么话;话怎么说 , 就怎么说 。 ”我们心中不免暗忖:本来无话可说 , 要我说些什么?有人认为这是腹笥太俭之过 , 疗治之方是多读书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固然可以充实学问增广见闻 , 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思想的启发 , 否则纵然腹笥便便 , 搜章摘句 , 也不过是诠释之学 , 不见得就能作到“文如春华 , 思若涌泉”的地步 。 想象不充 , 联想不快 , 分析不精 , 辞藻不富 , 这是造成文思不畅的主要原因 。
第二个阶段:下笔不能自休
渡过枯涩的阶段 , 便又是一种境界 。 提起笔来 , 有个我在 , “纵横自有凌云笔 , 俯仰随人亦可怜 。 ”对于什么都有意见 , 而且触类旁通 , 波澜壮阔 , 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 , 有时逸出题外而莫知所届 , 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 , 有时作翻案文章 , 有时竟至“骂题” , 洋洋洒洒 , 拉拉杂杂 , 往好听里说是班固所谓的“下笔不能自休” 。 也许有人喜欢这种“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式的文章 , 觉得里面有一股豪放恣肆的气魄 。 不过就作文的艺术而论 , 似乎尚大有改进的余地 。
第三个阶段:知道割爱
作文知道割爱 , 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征象 。 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 。 不成熟的思想 , 不稳妥的意见 , 不切题的材料 , 不扼要的描写 , 不恰当的词字 , 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 。 芟除枝蔓之后 , 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 , 清楚而有姿态 , 简单而有力量 。 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 就是这种境界 。
文章的好坏 , 与长短无关 。 文章要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 , 长短并无关系 。 长短要求其适度 , 性质需要长篇大论者不宜过于简略;性质需要简单明了者不宜过于累赘 , 如是而已 。 所以文章之过长过短 , 不以字数计 , 应以其内容之需要为准 。
常听见人说 , 近代人的生活忙碌 , 时间特别宝贵 , 对于文学作品都喜欢短篇小说、独幕剧之类 , 也许有人是这样的 。 不过我们都知道 , 长篇小说还是有更多的人看的;多幕剧也有更多的观众 。 人很少忙得不能欣赏长篇作品 , 倒是冗长无谓的文字 , 哪怕只是一两页 , 恹恹无生气 , 也令人难以卒读 。
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 。 顷刻之间成数千言 , 未必斐然可诵 , 吟得一个字拈断数根须 , 亦未必字字珠玑 。 我们欣赏的是成品 , 不是过程 。 袁虎倚马草露布 , “手不辍笔 , 俄得七纸” , 固然资为美谈 , 究非常人轨范 。 文不加点的人 , 也许是早有腹稿 。 我们为文还是应该刻意求工 , 千锤百炼 , 虽不必“掷地作金石声” , 总要尽力洗除一切肤泛猥杂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