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退避三舍的故事?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 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 , 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 , 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 。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
听了重耳的话 , 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

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 , 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 , 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 , 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 , 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 , 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 , 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 , 建立了三个军 , 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 , 听到晋国出兵 , 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 , 也要拼一个死活 。”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 , 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 , 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 。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 。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 , 晋国情愿退避三舍 。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 。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 , 那么我们就理亏了 。
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 , 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 , 想停止进攻 。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 , 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 。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 , 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 , 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 大战展开了 。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 。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 , 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 。
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军的中军精锐 , 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 。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 。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 , 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
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 , 践音jiàn)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 。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这就是“城濮之战” 。
退避三舍为常用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以国群之礼相迎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
楚军见晋军后退 , 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 , 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避免冲突 。
比喻退让和回避 , 避免冲突 。
【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 , 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 , 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 , 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 , 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 , 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 , 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
记事,《国语》重记言 。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 。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退避三舍退避三舍的典故重耳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 , 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 , 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退避三舍的短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于楚国时受楚成王帮助,便答应若日后登上皇位便与楚交好,并说战争时两军对阵晋军将退避三舍 , 后来重耳得秦相助登上帝位 。
后时逢楚国攻打宋国,宋求助与晋国 , 晋出兵相救,后楚晋相遇晋按诺退兵三舍,楚以为晋不敢交战便追击不了中伏逃回了楚 。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 。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 。
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 。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 。
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纵观城濮之战前后,我觉得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是战术需要,楚军不明所以 。理由如下:
1、如果晋文公重耳真是仁爱之君,为报楚国之恩,既然能退避三舍 , 他还可以退得更远 , 甚至撤兵回囯 。
2、如果真心退避三舍,为何还要利用退避三舍来搞骄兵计和设伏击圈,退避三舍之后依然可以完全光明磊的正面迎敌 。
3、当时的晋国要称霸,必然与楚国有一战,唯有战败强大的楚国 , 晋国才能震慑诸侯 。
这场战役,甚至是利用退避三舍的规则,都早就在重耳的谋划中,只不过是用的时候拿出来罢了 。虽如此,晋文公重耳仍不失为春秋时期一代有作为的枭雄霸主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退避三舍退避三舍200字历史典故当时背景:春秋时候 , 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
晋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与楚王会见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 ,  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 , 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 , 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
要退避三舍的故事 。(不要超过50字)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
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 汉语成语,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 , 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 , 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的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
锋芒毕露是一个成语 , 读音是fēng máng bì lù , 意思是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 , 透露出来 。
挺身而出(tǐng shēn ér chū)是一个中国汉语词语,意思是挺直身体站出来的意思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有关退避三舍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 , 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 , 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 。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 , 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 , 以每天退一舍计 , 等于是退了三舍 。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 。对此 , 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
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故事 。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 。
晋楚治兵 , 遇於中原 , 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
译文: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
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 。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 。
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 , 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 。
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 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 。
退避三舍的典故_退避三舍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背景:
起初,晋国内乱 , 公子重耳出逃 。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 。闲谈中,成王问他: “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
重耳说: “像财宝这些东西 , 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 , 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 , 果真回到了晋国 。
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 。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 , 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 。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 。
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 。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 , 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 。
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 , 以补宋人的损失 。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 。
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 。
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 , 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 , 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 。成王听了不大高兴 , 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 。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 , 我们也就释宋之围 。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使曹、卫告绝于楚 。
子玉听了非常生气,就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便叫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 , 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他们是臣子作帅,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
而狐偃说: “出兵要理直,气才会杜盛的 。理亏气就会衰 。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 。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 , 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 。
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 , 那就是他们理亏 。”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没想到 , 子玉竟然追了上去,于是 , 战争开始了 。
两军交战: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 。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 。"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 。
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 。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 。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 。
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 。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 , 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 , 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 。
楚左军溃败 。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 。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 , 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