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83式_太极拳陈式81式和83式有什么区别

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全套下载张东武的更好 。请答案!

陈氏太极拳83式具体动作?陈式太极拳83式拳谱
1 预备式
2 金刚捣碓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第二金刚捣碓
7 白鹤亮翅
8 斜行拗步
9 初收
10 前膛拗步
11 第二斜行拗步
12 再收
13 前膛拗步
14 掩手肱捶
15 第三金刚捣碓
16 披身捶
17 背折靠
18 青龙出水
19 双推手
20 三换掌
21 肘底捶
22 倒卷肱
23 退步压肘
24 中盘
25 白鹤亮翅
26 斜行拗步
27 闪通背
28 掩手肱捶
29 六封四闭
30 单鞭
31 云手
32 高探马
33 右擦脚
34 左擦脚
35 蹬一根
36 前膛拗步
37 击地捶
38 翻身二起脚
39 兽头势
40 旋风脚
41 蹬一根
42 掩手肱捶
43 小擒打
44 抱头推山
45 三换掌
46 六封四闭
47 单鞭
48 前招
49 后招
50 野马分鬃
51 六封四闭
52 单鞭
53 双震脚
54 玉女穿梭
55 懒扎衣
56 六封四闭
57 单鞭
58 云手
59 摆脚跌叉
60 左右金鸡独立
61 倒卷肱
62 退步压肘
63 中盘
64 白鹤亮翅
65 斜行拗步
66 闪通背
67 掩手肱捶
68 六封四闭
69 单鞭
70 云手
71 高探马
72 十字摆莲
73 指裆捶
74 白猿献果
75 六封四闭
76 单鞭
77 雀地龙
78 上步七星
79 退步跨虎
80 转身双摆莲
81 当头炮
82 金刚捣碓
83 收势
(来自:百度空间)
陈式太极拳83式谁的教学片好太极拳原本密不外传 , 杨氏太极拳传向社会始于杨露禅到北京教拳 , 而陈式太极拳则始于陈发科到北京教拳 。陈式太极拳83式由陈发科在陈家沟世传陈式太极拳基础上 , 结合练拳教拳体会改编而成,其子陈照奎在上海教拳期间与顾留馨等合作,定架出书,广泛流传全国 。陈发科、陈照奎均为一代宗师,弟子众多,功夫上乘之高手不乏其人 。陈照奎独子陈瑜所传陈式太极拳新架(83式),中规中矩,与陈照奎所定架势十分契合,推荐你重点关注 。陈照奎入室弟子张志俊曾在央视揭密太极拳,其功夫纯正,功力雄厚,对功理功法研究深透,教学片讲解深入浅出,也值得推荐 。其他名家高手的教学片好的也很多,只是特色不同,难分高下,就看个人缘分了 。
陈式太极拳 83式 套路口诀陈式太极有渊源 , 王庭先祖传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 , 发科前辈创新拳 。
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舒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僵力 。
预备起式双足开,虚领顶劲呈自然 , 两耳听后立身正 。双眼平视心气静 。
金刚捣碓精神敛,阴阳无偏太极现 , 全身缠绕螺旋劲,右拳捣碓顶精领 。
谁人不识揽扎衣,左屈右伸最神奇,千变万化由我运,两足平踏定根基 。
六封似闭周身合,合中寓开开中合 , 左足跟步虚实分 , 风吹杨柳天机动 。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左右分,右勾左掌非马步,上下四旁扣如弓 。
金刚捣碓鬼神惊,心平气静把胯松,左手如鞭长空响,提膝震脚大地沉 。
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
斜行拗步气要沉 , 手要搂膝身法正,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成勾右为掌 。
初收提膝双插掌,右脚抠地身不晃,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
前趟拗步抖威风,两足平开两手分,眼随右手中指转,转到定式神可接 。
接到斜行拗步时,圆转随意运鸿蒙,动中有静静藏动,乾坤正气运周身 。
再次初收精神聚,虚步点地手护胸,不收不见放中巧,灵猫扑鼠束其身 。
又到前趟拗步来,心空腹实裆要开,只要中间身法正,何惧周围有敌来 。
掩手肱拳劲要整,劲力要在腰间寻,前冲后顶劲对称,注意拳头莫握紧 。
金刚捣碓又一着,上打咽喉下打阴,震脚莫把双重犯,沉肩坠肘要记清 。
披身捶式最难传,松活弹抖全体现,顺逆缠丝步跟稳,蓄发相变要松沉 。
背折靠式不好练,左拳岔住在腰间,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 。
青龙出水鬼神泣 , 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
双推掌式腰要拧,右足上前左足跟,进步莫迟两掌推,不顶不延妙手传 。
三换掌式彼难防,圆转自如在腰间,双手如运太极球,上轻下沉不倒翁 。
肘底看捶叶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点地右踏实,好似仙桃悬肘下 。
倒卷肱式为退行,退中寓进步法精,左顾右盼车轮转,首莫仰俯脚莫颠 。
退步压肘击胸膛 , 敌欲能防非妙方,压肘同时要撤步,右肘后顶把敌伤 。
压肘后面接中盘 , 上击下打彼难防,向左滑步莫迟疑 , 左拦右按似斜飞 。
又到白鹤亮翅时,一引即进开右步,敞开门户虚左脚,右手再开亮白鹤 。
斜行拗步最有情,但看能明不能明,天机活波妙自生,身躯辗转在一心 。
闪通背式用法精 , 上步穿掌一气成,转身顶肘右退步,双掌下按气要沉 。
掩手肱拳又再现,浑身合下力千斤 , 劲源是从脚下起 , 主宰于腰达于手 。
六封似闭履采变 , 以柔克刚强中强,上引下松随敌意,进步双按封中闭 。
单鞭一式谁知晓,上下相合首尾保,击首尾动精神贯 , 击尾首动脉络通 。
云手交替把门封,左右立圆护全身,脚随手运从后插,上下相随一气成 。
高探马式最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 。
探马过后右擦脚,左脚盖步双手合 , 右脚上飞要过腰,右手击足要打平 。
左擦脚式要分清,右脚落步再拧身,单腿支地左脚飞,左手拍击响彻云 。
左蹬一跟要转身 , 右脚踏实基础稳,只见左脚半空悬 , 劲力先蓄脚再蹬 。
前趟拗步类斜行,唯有两手是平分 , 深入虎穴用手探,敛臀圆裆膝要撑 。
击地捶泰山压顶,手领眼随身法正,左脚上步腿要缠 , 右手击地腰莫弯 。
顶肘翻身二起脚,扣裆拧腰虚实成,右脚蹬地双脚飞,腾空击打右脚背 。
兽头势样形象凶,右拳护在胸当中,活腰圆胯腰要塌,两拳缠绕右肘顶 。
左脚扫出旋风脚,右脚插步脚尖摆,右手穿掌先蓄势,双手交叉右转巧 。
右蹬一跟先活步 , 两手画圆落腹前 , 蹬腿先须把劲蓄,右脚掌要往右蹬 。
掩手肱拳发有声,右手出拳腕要平 , 肱拳须用腰膀力 , 震脚掩手意在先 。
小擒打势真正绝,右脚插步左足前 , 左足抬起再上前,双拳拧转打左前 。
抱头推山莫看轻,两手抱头弓步成,左掌偷从右掌下 , 双掌一推苦连天 。
推山过后三换掌,先推右掌柔藏刚,左右连换如风转,心气一发四肢动 。
六封似闭招势奇,转腰抱首封中闭,左脚收至与肩宽,虚步点地裆要合 。
声东击西是单鞭 , 出脚迈步似猫行,往左一导虚实换 , 左手一分应八方 。
前面有敌前招应,右拦左击似偷营,劝君有力休使尽,要防滑敌从后攻 。
后面来敌后招防,左拦右击要分清,双掌同时往右捋,右足后跟往下沉 。
野马分鬃难遮挡,左右分鬃把敌攻,进步侧身用穿靠,一引即进莫迟疑 。
六封似闭静犹动,虚实兼到忽现藏,静运无慌沿路缠,上下相随莫空谈 。
单鞭一条神威凛 , 精神百倍中气足,松裆活腰无滞迹,肌肤骨节处处张 。
一条鞭后双震脚,双手画圆到胸前,身端步稳两肩平,左脚蹬地双脚震 。
玉女穿梭入敌群,双足跃起掌击进,转引转出出重围 , 轻身直入众人中 。
揽扎衣独挡一面,阴阳开合乐无边,左手扎衣落腹前,我守我疆不亢卑 。
六封似闭变无穷,棚捋挤按须认真,两掌朝上过腹前,沉心静气双手封 。
右勾左掌单鞭成,两头卷曲备五弓 , 右手提勾如抽丝,人力运成夺天工 。
云手切忌头膀幌,两手转环往左行 , 双足插行步法奇 , 来回运气恒不已 。
摆脚跌岔四座惊,右脚一出扫千军,落地还须把脚震,左脚擦地百会顶 。
金鸡独立分左右 , 单腿支地哪敢敌 , 纵身直上手擎天,一手下垂似碧莲 。
左顾右盼倒卷肱,手脚缠丝退法精,活腰松裆两手转,四两拨动八千斤 。
退步压肘发劲难,刻刻留意在腰间,腰不拧时劲难发,再讲顶肘是空谈 。
中盘紧接压肘势,回首往后甩边拳,左勾右掌向前攻,目中无人似有人 。
白鹤亮翅羽毛丰,右脚内侧擦地行,双翅展开往上冲,切忌挺胸把腹收 。
斜行拗步身法正,旋腕转膀记在心,内外三合不能忘,下节不明颠覆生 。
闪通背式用法奇,右手穿掌击前敌,身后敌人如抱腰,顶肘翻身把敌袭 。
掩手肱拳由心发,拳力如风又如雷,心如火药手如弹,身似弓弦手似箭 。
六封似闭前后封,气聚于腕身手进,上动下随中部应 , 百骸筋节自相通 。
单鞭一条谁敢攻,一动全无抽扯形,只要顶精领得好,出手破敌如催草 。
云手双手领双足 , 一阴一阳互为根,一手一运一太极,抽脚拨腿犯大忌 。
转身翻掌高探马,旋腕转膀见真功,节节贯穿全身松,辗转随意见天真 。
十字摆莲上下攻 , 右脚扑步下盘稳,拧腰转脊双手缠,右腿一摆莲花现 。
指裆捶直取要害,承上启下劲力整 , 左右逢圆运无方,右手一击破铜墙 。
白猿献果礼不轻,双拳护在胸当中,提膝莫忘内三合,步进身进意莫迟 。
又到六封似闭时,来往屈伸寓化工,一开一合精神倍 , 园转随意运鸿蒙 。
第七单鞭旨归宗,阴阳变化原无定,勾掌对应胸微合,双手一开谁能敌 。
就地生风雀地龙,左脚铺地左拳穿,双拳缠绕阴阳明 , 一缕浩然往下行 。
上步七星人人晓,丹田内转有谁知,神以知来智藏往,浑身一动似弹簧 。
下步跨虎更神奇,一实一虚足相异 , 足重手恭头容直 , 塌腰合裆跨虎背 。
转身摆莲似鹰扬 , 右脚单立原地旋 , 左脚里合如旋风,右脚外摆双掌拍 。
弓步发出当头炮,双拳一出奔敌胸,虚实倒换先蓄势,拳由心发向前冲 。
金刚捣碓世无双 , 大捶一捣鬼也慌,莫道捣碓是小技,刚中寓柔柔克刚 。
收式太极归无极,身椿端正两足并,心中一物无所著 , 平心静气双手垂 。
太极至理言难?。啡氚讶砻鳎骼砘剐氪恿际?nbsp;, 口授心传无弊病 。
连贯圆活虚实明,阴阳开合记在心,松而不懈是关?。斜仔朐谘溲?。
阴阳无绐又无终 , 动则生阳静生阴 , 一手一运一太极,一动一静互为根 。
行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理不明拳,劲以积日而有益 , 功以久练而后成 。
至于身法原无定,无定有定在人用,势虽不牟理归一,手领身随浩气行 。
欲知拳中奥妙意,早晚太极不离身,气宜直养而无害 , 延年益寿健身心 。
陈氏83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招式的名称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在陈式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中 , 增加了转腕缠绕等动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陈照奎定型的套路 。以掤、捋、挤、按手法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运用为辅,动作力求柔顺 , 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手法之变,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击作用 。
拳谱
第1式 预备式第42式 掩手肱拳
第2式 金刚捣碓第43式 小擒打
第3式 懒札衣第44式 抱头推山
第4式 六封四闭第45式 三换掌
第5式 单鞭第46式 六封四闭
第6式 第二金刚捣碓第47式 单鞭
第7式 白鹤亮翅第48式 前招
第8式 斜行拗步第49式 后招
第9式 初收第50式 野马分鬃
第10式 前螳拗步第51式 六封四闭
第11式 第二斜行拗步第52式 单鞭
第12式 再收第53式 双震脚
第13式 前螳拗步第54式 玉女穿梭
第14式 掩手肱拳第55式 懒札衣
第15式 第三金刚捣碓第56式 六封四闭
第16式 撇身捶第57式 单鞭
第17式 背折靠第58式 云手
第18式 青龙出水第59式 摆脚跌岔
第19式 双推手第60式 金鸡独立
第20式 三换掌第61式 倒卷肱
第21式 肘底捶第62式 退步压肘
第22式 倒卷肱第63式 中盘
第23式 退步压肘第64式 白鹤亮翅
第24式 中盘第65式 斜行拗步
第25式 白鹤亮翅第66式 闪通背
第26式 斜行拗步第67式 演手肱拳
第27式 闪通背第68式 六封四闭
第28式 掩手肱拳第69式 单鞭
第29式 六封四闭第70式 云手
第30式 单鞭第71式 高探马
第31式 云手第72式 十字摆莲
第32式 高探马第73式 指裆捶
第33式 右擦脚第74式 白猿献果
第34式 左擦脚第75式 六封四闭
第35式 蹬一跟第76式 单鞭
第36式 前螳拗步第77式 雀地龙
第37式 击地捶第78式 上步七星
第38式 翻身二起脚第79式 退步跨虎
第39式 兽头式第80式 转身双摆莲
第40式 旋风脚第81式 当头炮
第41式 蹬一跟第82式 金刚捣碓
第83式 收势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八十三式和一路八十三式是不是...一路对身体各部分的训练更全面些 , 是初学时的套路;当然其中发力、技击的内容并不稍减 , 只是为了方便传承而要求习练者松柔多些;二路又称炮捶,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太极运动规律后要求习练者特别注意发力的套路 。实际上,一路、二路都可以打的很快或者很慢,关键在于运动规律和每个技击招式含义与自身融汇一体的掌握程度 。
太极拳陈式81式和83式有什么区别【陈式太极拳83式_太极拳陈式81式和83式有什么区别】我试着给您回答一下了~现在流传的陈氏太极拳一路有马虹老师的83式,陈家沟的83式和洪均生在陈发科传授的老架基础上把实战招法加入套路改编成的81式 。洪老师的大弟子何淑淦老师对其风格特点有如下描述:
它与原来陈式太极拳老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独具风格,学练这套拳法的已成千上万,形成一个流派 。当然 , 这套拳法是在陈发科师祖传授的基础上,洪老师经过三十年的钻研,试验改编而成的,无处不体现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招式名称基本没有变动,但每个招式的练法和作用与原来大不相同 。试以第一金刚捣碓为例,两者加以对照 , 就能体察出它们的区别 。
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如下:(预备式略)第一动作:双手两掌相对 , 相距一肩宽 , 平举向前,高低与肩齐 。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 。第二动作: 身右转45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45度, 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 , 两足距离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扑步 。第三动作: 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对正前方;左手逆缠,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 , 中指指向右下斜角; 眼随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 , 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 ,  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 。第四动作: 身左转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 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十字状 。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捎仪靶椴?。第五动作: 身右转约30度 , 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 ,  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与裆平,足尖下扣 , 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 。第六动作: 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 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 , 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正马步 。第七动作: 左手不动 , 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 。第八动作: 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 , 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同时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 , 小腹略突,气沉丹田 , 周身放松 。(亦可出右拳时,右膝提起平裆 , 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
洪师改练法如下:
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 , 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 , 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
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 , 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右手变逆缠 , 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 , 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
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 , 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 , 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
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 , 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 ,  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 ,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
第五动作: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  塌裆屈膝 , 以左脚根为轴 , 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 , 成右前虚步; 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 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 , 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 , 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 , 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 , 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
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掌心略侧后上斜角 , 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 , 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 。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 , 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
由于练法不同,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韵,即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 , 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奔腾雄壮,特点是攻于细密 。这是风格上与原练法的区别之处 。有人说:“洪老师新编套路“架子小巧,细致有余,开展不足 。”似乎这是说的此套拳的风格,然而这只是看到表面,实际老师要求学者“先求开展 ,  后求缜密”,循序渐进 , 由大而小,由粗而细,层层深入,逐步达到“无过不及” 。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点, “精巧、细密”才是它的特点 。从第一式两种练法的对照中即可察觉其特点的不同处,前者开展大 , 雄浑威武;后者开展较小而适度 , 精巧而轻灵,要求动作“无过不及” 。因新、老练法每个动作的走势不同、 作用不同,是以风格特点不同 。它决不是练原套路走偏、走错或没学会原套路妄加篡改 ,  也不是对原招式动作的妄加增减,而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原来正确练法的有机提炼,加工、改造 。称为洪式太极拳 , 既由于它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也便于学者区分这套太极拳与原来练法之不同 。
这套拳法之所以称为洪式太极拳,还在于洪均生老师是创造性发展太极拳理法的一代宗师,把太极拳理论技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太极拳研习者指明了探索方向,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技法 。例如:
1、关于太极拳的眼法,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 。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 。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显示外柔而内刚 。”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者为盼,为虚 。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
2、关于身法: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衡,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阴穴不作位移 , 身腰只能左右旋转 ,  不能前后左右摇摆 。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 。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 。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 。并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 , 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
3、关于步法 , 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 。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 。身右转,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 。身左转反之 。并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 绝不许左右摆动 。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 。这是过
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问题 。
4、在手法上,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 。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圈之时 。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先生在场 , 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 。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 。老师为了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 , 看到条几
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 。手与小臂的自转的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 ,  这样就顺随了 。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 。”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 , 就容易理解了 。”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
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 。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缠和逆缠,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 。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 。”关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 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 。”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
5、关于“双重”问题,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 。
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能一一详述,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