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三 )


宫内酒肉池林,走出长安街头,他眼中的中华大地,却已经变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饥荒之下,他千里迢迢赶去与家人团聚,却在踏入家门的时候发现,他的未满周岁的儿子,在饥荒当中夭折:“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更坏的还在后面,安史之乱爆发,全国分崩离析。
长达八年的战争,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死于战乱和饥荒,伤亡程度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
杜甫一家人,从此开始了泥泞的逃难之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安史之乱,是盛唐转衰的标志,也是杜甫诗歌的分水岭,从此之后,杜甫的诗中,都是唐朝衰落的图鉴,他描绘生活本身,关注苦难下的底层人。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43岁的杜甫,不再是一个贵族子弟,官宦后代,而成为了苦难平民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从此抹上了沉重的现实历史色彩。
流亡失所,却是满肚子的家国情怀,一封家书就能让人泪崩。
逃难中的杜甫得知朝廷已经南迁,试图加入,结果却在路上被叛军抓住,他成为战争俘虏被带回了首都,远离了家人。
他书写家书: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场叛乱,使杜甫成为首都废墟中的搬运工,一名真正的底层小人物。
但战争和苦难也让他成为了一个更伟大的诗人,创作欲被彻底激发。
他写出了如今人人都能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个中悲壮的家国情怀,高考过去多少年也忘不了。
后来,杜甫逃离叛军,穿山越岭,一家人抵达了天府之国成都,在那搭了一间茅草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他在这间茅草堂里写出了那首抑扬顿挫,凄婉又豪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虽然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心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高尚的士大夫气节,悲天悯人。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如今,这间茅草屋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朝圣地点。
千百年后,在这间茅草屋外,聚集了不同年龄的中华民族后代。
喜爱杜甫的小粉丝,欢快地念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海外回来的年轻人、会说英语的老者,都来缅怀这位千年前的文人。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
文章插图

中国诗歌&“敢吹这个中国人,BBC在辱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