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一部好戏该有的样子
一部好戏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好的标准各有各理 , 但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幸运的是 , 我碰到了这么一出好戏 , 戏里戏外活跃着有趣的灵魂 。
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 讲述了明朝正德年间 , 蔡坤山巧遇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 , 以一饭之恩获报 。 该剧通过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等情节 , 描绘了一幅活泼生动的众生相 , 演绎出一部耐人寻味的喜剧 。 《蔡坤山耕田》的成功改编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挖掘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价值 , 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
这部戏由老戏改编而来 , 保留了传统故事的内核 , 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在湖北地方戏曲剧中 , 有很多讲述该故事的剧目 , 其中有楚剧《太平村》、襄阳花鼓戏《大访贤》(又名《谢文清耕田》)、远安花鼓戏《大解带》(又名《杨氏送饭》)、大筒腔剧目《太平村》、梁山调《杨氏送饭》、堂戏《南山耕田》等 。 它们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基本一致 , 目的是宣扬一种贤淑的美德 , 淳化的民风 。
那么 , 改编本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的“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 , 剧中增加了“县官”“师爷”两个主要人物 。 县官是沟通上下关系的一个枢纽 , 更是连接皇权与民意的纽带 。 有了“县官”这个人物 , 全剧的人物关系从原来的“双方”关系(夫妻、皇帝) , 变成了“三方”关系(夫妻、县官、皇帝) , 这改变了传统戏里较为“平直”的人物关系 , 使得剧中人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具体 , 将故事情节及人物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 可以说 , 这样的调整 , 达到了“曲尽人情”的目的 , 也实现了“戏推物理”的效果 。
其次 , 在整理改编过程中 , 该剧拥有极强的“剧种化”意识:一方面 , 整部戏的风格仍然延续了传统戏的喜剧色彩 , 还继续强化了这一特点;另一方面 , 剧中人物的性格、形象与湖南人极为贴近 , 充分展示了湖南花鼓戏风格浓郁、语言诙谐、表演生动的风格;此外 , 在音乐唱腔方面 , 也显示出自然流畅、婉转悠扬、生活气息浓厚的剧种化特征 。 在作品立意方面 , 该剧将“做官之道”的思考引入剧中 , 既没有脱离传统故事的框架 , 又对主题进行了新的挖掘 。 对“官民”关系的讨论并非传统戏的主线 , 但这样对情节的优化、完善 , 是对传承弘扬传统戏曲的大胆创新 , 同时也放大了该剧的现实意义 。
【传统|一部好戏该有的样子】《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 ,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 谓之和 。 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这是从巫、礼、乐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化心理 , 在传统戏曲艺术中仍然或隐或显地延续了这种心理特征 , 它要求戏曲作品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时 , 应该保持一种节制的状态 , “发而皆中节” , 如此才能达到“致中和”的境界 。 《蔡坤山耕田》这个作品的改编就契合了中国人的深层审美认知 , 遵循了这样的文化心理 。
改编传统戏剧不能丢掉传统文化的精髓 , 要做到不随意解读、过度延伸 。 《蔡坤山耕田》在改编过程中就做了一些颇有“人情味”的调和 。 如该剧在第六场《恩赐》一场的尾声 , 蔡坤山拒绝了皇帝的好意 , 不愿为官 , 另外 , 皇帝又赦免了县官的罪 , 让他暂戴乌纱以看后效……这些设计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 是观众可以预期和回味的地方 。 这种对小细节的处理 , 采用了十分传统的手法 , 处处保留着一种节制 , 始终保持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通相连 。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pantone|从“中国红”开始,解码千年传统色
- 田英章!书法想要别人说好,就要多临帖,掌握传统审美的共性
- 揭炬|《将军不敢骑白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思与审视
- info|传统节庆:今天是尾牙日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 传统|山西博物院展示多彩琉璃
- 春联!写福字 画春联 萌娃体验传统文化喜迎新春
- 自治区!我盟2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 梁山伯与祝英台|每季一部越剧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家》加入驻演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