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潘维廉和他的中国故事

采访潘维廉(William N.Brown)教授是在初夏的一个上午 , 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袅袅飘香的茶叶上 , 光斑在白墙上若隐若现 。 “差不多了 。 ”调试摄像机的同事表示采访可以开始后 , 穿着橙色衬衣的潘维廉端起已喝下半杯的茶水 , 笑着说道:“茶 , 的确不多了 。 ”屋子里顿时笑声一片 。
标志性的八字须、亲和力十足的微笑、幽默的话语、机智的反应、对中国文化的谙熟……这是潘维廉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 周围的人常常称呼他为“潘教授”或“老潘” 。 他身上有很多标签: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199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得主、CCTV“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新航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多重身份时 , 他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
厦门|潘维廉和他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1988年 , 潘维廉一家初来厦门
“最好的故事是生活”
曾有一位采访人员第一次见到潘维廉时问道:“潘教授 , 你到中国多久了?”潘维廉说:“不长 , 32年 。 ”
30多年来 , 潘维廉在逐渐了解中国的同时 , 一直致力于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 从《老外看福建》《魅力厦门》 , 到《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 再到最近出版的新书《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 , 他都在用自己的视角为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
潘维廉感兴趣的中国故事有很多 , 从中国经典、科技发明 , 到普通百姓生活 , 无一不深深吸引着他 。 当谈到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中国故事”时 , 他说 , 最好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的生活 。
1988年 , 潘维廉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踏上了中国之旅 。 1994年 , 他驱车4万多公里环游中国 , 2019年又完成了2万多公里的重走中国行 。 从1994年到2019年这25年间 , 他发现并记录了一个个平凡却不普通的中国故事 。
在潘维廉看来 , 讲好中国故事 , 要实实在在反映中国的独特性 , 反映中国历史悠久的、为其他民族共有的普世价值观和梦想 。
“我来到中国厦门后 , 很快便发现中国不像西方媒体报道的那样 。 我就开始写信 , 让家人朋友了解中国是什么样的地方 。 当时我从宏观的方面讲中国 , 他们便误以为这是一种政治宣传 。 ”潘维廉说道 , “后来 , 我逐渐意识到 , 好的中国故事就是讲讲中国人 , 让大家了解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爱家的人、追梦的人、爱国的人 。 我给他们讲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 他们听后就深受触动了 。 ”
对于青少年来说 , 讲好中国故事 , 这一点同样适用 。 潘维廉分享了2020年他担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新航道集团联合主办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专家评委时的小故事 。 “谈到新冠肺炎疫情 , 有学生讲他的家人当时就在武汉 , 还有学生的爸爸就是医生 , 他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那段时光是如何度过的 , 以及他们的切身感受 , 我听完深深地感动了 。 所以年轻人要讲自己的、个性化的中国故事 。 ”潘维廉认为 , 正是这样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国故事 , 才更能打动世界 。
潘维廉认为 , 给中国人 , 特别是年轻的中国人讲中国故事也越来越重要 。 “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其实不是很了解中国 。 我之前给中国的高中生看30年前厦门的照片 , 他们都很难相信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 ”潘维廉想起当时的场景 , 笑了起来 , “所以 , 讲好中国故事 , 不仅是讲给外国人听 , 讲给世界听 , 也要讲给中国人听 , 给中国青年人听 。 ” 在《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里 , 潘维廉关于语言学习、家庭教育、跨文化交流等问题的思考 , 也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中国提供了更多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