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评课稿

谁有高中语文评课稿提供【高中语文评课稿】《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同仁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对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其教学设计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于漪老师也说:“没有人文 , 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高考话题作文的内容已经开始涉及到心理学、哲学的内容,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培养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修养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设计让学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这一思想主题的同时,也落实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与语言的涵咏 。
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 , 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我已经教给了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 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 , 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
《我与地坛》(节?。┱馄⑽牡谝徊糠中吹靥?,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解读学生: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 , 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 , 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 。痛苦 , 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 。痛,并快乐地活着 。……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 “借景抒情 , 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 。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 。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与启发 。
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设计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安排了两课时完成这篇自读课文 。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作者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
2、找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蕴的情感 。
3、学习此文后 , 能产生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有亲近关心母亲的冲动 。
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教法:启,拔,导
学法: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练笔强化 。
下面 , 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
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课时: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学设想:完成教学目标1、3 。分四个环节展开 。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 。学生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 。(约11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 , 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 。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教师板书课题:我与地坛)(1分钟)
[设计意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
2、教师要求学生在5到8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并且用几个词归纳出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约10分钟)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因此,我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阅读后归纳概括 。通过课堂上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具体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 。(约7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3、教师出示具体学习目标:(约1分钟)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
4、学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阅读 。(约6分钟)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 , 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学习目标 , 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
第三个教学环节:在学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约20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4、逐一落实具体学习目标 。
 ?。?)落实具体目标1,并给定学习方法:找,读、议 。(约10分钟)
教师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 , 深入引导学生谈一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与史铁生有无相同之处?你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不同,决定了各自对文本的解读,对生命的理解也不会相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重在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领悟与体会 。贯彻素质教育课堂要面向全体的要求 。
 ?。?)落实具体目标2,并给定学习方法:说,议 。(约10分钟)
教师设计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其问题依次是:读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从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我适时补充三个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生存 。第一个是“夸父追日”的故事,第二个是“西西弗的神话”,第三个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壮,明白生命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与可贵 , 以此消融平时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与痛苦 。通过师生对话,展开心灵的交流,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情感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产生爱戴母亲的情愫 。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
第四个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小结后,教师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约2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根据板书,用简洁明了的话概括本课学习内容及收获 。
2、教师布置作业:中国人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 , 当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说题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如今的社会有人喊生存日艰 , 有人说要提升生活的质量等等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现你对目前高中生生存状态的一点思考 。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
识与技能 。为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我特设计如上作文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 。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感悟生命品味生存
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 , 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找,读、议 。)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亲的人生经历中得到的生存启发是什么?(说,议 。)
[设计意图] 追求简洁 , 突出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
第二课时品评融情于景挖掘地坛内涵
教学设想:完成学习目标2 。分四个教学环节 。重点放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复习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约3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语:“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 。明白了真正的勇者 , 敢于面对社会的挑选,敢于正视竞争的激烈 。怎么样?能够接受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挑战吗?”
[设计意图] 作为学习活动推动力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
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 。基于这样的考虑 , 我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 激起学生挑战学习的兴趣 。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文本第一部分,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一部
分的写作手法 。
[设计意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要了解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努力落实这个要求 。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现手法 。(约8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学生用5至6分钟再次阅读文本第一部分 。
2、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现手法 。
[设计意图] 孔子曰温故知新 。既为建构新知作准备,又训练学生阅读文本与归纳概括文本特点能力 。
第三个教学环节:以问题为链条 , 突破难点,落实语言训练 。约25分钟)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坛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描写地坛特点的句子 。”(这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大多都能找出来 。)
2、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理解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句子”要求学生结合地坛景物描写讨论品评 “荒芜”“衰败”这两个词的内涵 。
 ?。?)学生通过课文43页“九坛”的简介,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 。对地坛有一个大的感性认识 。(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历史变迁,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坛 。)
 ?。?)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荒芜,是指因无人管理而满野草 。”“衰败,即衰落,由兴盛转向没落 。”
 ?。?)学生分别找出体现“地坛荒芜”与“地坛并不衰败”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蕴的情感 。此处不求让学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铁生的生命哲学,而重在启发学生有所悟、有所感 。
 ?。?)教师提供带个人色彩的感悟:时间可以消融人的痛苦与不幸,历史可以包蕴个人的荣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恒的和谐里找到生命的真谛 。
 ?。?)讨论写景句子里的语言创新 。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帮助学生领会地坛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体现重点,落实了语言训练 。
第四个教学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扩展练习 。
1、教师归纳小结本课学习要点: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并且适当
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注意语言的创新 。
2、教师布置作业:谈一谈你母亲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给予你的影响,
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有关“我与母亲”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地建构其知识
与技能 。我设计如上作文题,既深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精神体验 ,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训练学生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
解读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
[设计意图] 追求简洁,突出学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