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_高考1977中潘志友人物性格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_高考1977中潘志友人物性格】3月30日晚,我在图文400报告厅观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 , 我感慨颇深 。我觉得,不论是当年的知青还是现在的我们看了此片都会被深深震撼,任何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未来的生活而奋斗过的人看了都会为之感动 。
影片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考上大学而共同奋斗、相互激励的故事 。尽管过去了30年 , 世事变迁 , 不过 , 作为和他们一样奋斗过的人 ,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的他们为了高考所做出的种种“不可思议”之举:偷偷钻进贴了封条的图书室偷书;深夜不睡觉,靠着煤油灯的微弱光线复习数理化;爸爸为了女儿,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黑龙江送去复习资料和“证明”;反抗农场革命委员会提出的“报名资格考试”甚至集体绝食;为了赶到县城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 , 在去火车站的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跑到火车站,一路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相互支持——这也算是他们为了打高考这一硬仗而艰辛准备、复习的一个缩影吧 。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为了上大学,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己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这是没有年代差异的,甚至我相信 , 如果我们也处在那种环境下,我们也很有可能会很自然地做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 。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 ,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这一句话不禁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才跨入大学之门,开始大学人生?一个机电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操作、维护一台机器,但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熟练技工也照样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学生操作得更好;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大学生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能够将长篇的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是,一个跑到外国卖了几年烤红薯的人也能说外语,甚至比大学生说得更地道;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 , 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 , 古代中医更没有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照样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 。所以我觉得,进入大学,学习书本的知识并不是大学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主动的、高效的、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人云亦云的记忆能力 。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 。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的 , 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
但是反观现在的我们,客观物质条件比当年好了很多倍,大学也经过多次扩招,可以说 , 如今考大学的难度已经远不如30年前,竞争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们相比 , 我们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没有他们当年读书时的学习劲头 。可能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但是 , 追求知识的精神,我认为永不过时,学会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永远都很重要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情说吧,早晨为了贪睡不肯早起,上课迟到还带着刚从食堂买来的早餐;上课不专心听讲,和自己的女朋友发着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边;觉得昨夜睡得还不过瘾趴在桌子上“补觉”,或是压根儿忘了还有上课这回事儿 , 在床上继续和枕头“亲热”;下课了作业相互拷贝解决,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脚踩上去感觉犹如太空漫步,一进门异味扑鼻;煲电话粥 , 每月比谁的通话清单更长;晚上业余时间与电脑为伴,或“魔兽世界” , 或“梦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灯时间还要靠着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再撑上两三个小时——这也是科技的进步?。坏搅似谀┝偈北Х鸾牛?进了考场还夹带着小纸条,或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就是现在一些大学生真实的大学生活 。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 物质生活的确丰富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上大学”三个字的内在含义——为了将来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 , 更为了修身养性 , 培养自己的人格 。如果整天都是这样颓废,那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金钱 , 浪费老师的精力,浪费国家的资源 , 更是浪费自己的未来,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我也想奉劝这些人能够浪子回头,别和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哪怕是上帝也开不起这样的玩笑吧 。
这就是我看《高考1977》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故事情节波折、人物形象鲜明、线索主次分明、表现手法新颖 , 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从一些小人物身上着手,反映了恢复高考制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一部不错的弘扬主旋律的励志影片,我觉得若它能走进中学校园,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高考 1977》观后感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 ,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 , 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 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
在影片中 , 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 , 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 , 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 。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 , 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
高考1977观后感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 , 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 , 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 , 生动地演绎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乐悲歌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伟大得多!”影片中的这句话 , 是对这场变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 。
影片一开始,小根宝的扛包争取回家名额的戏,就已经把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而为争取报名的权利,知青不惜绝食抗议;为了按时赶到考?。信嗝窃谘┑乩锲疵犯匣鸪怠庑┝罟壑诳静灰眩?并潸然泪下的感人场面,不仅触到了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深处神经,就是现在的年轻观众,也能从影片精心营造的历史氛围得到触动和启示 。
影片的细节部分处理得十分精细 。去考试的路上,知青们乘坐的拖拉机抛锚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碍重重的山林里飞奔着赶火车,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来;有人摔伤了 , 就一把推开赶来帮忙的人,哭喊着为前行者送上祝福……长达几分钟的奔跑镜头,看得观众眼中都闪着泪花 。
影片中更多积极阳光的力量,作为观众也一直被感动着 。因为有组织“老迟”,他思想正、党性强、组织性和纪律性高 , 但更重感情 , 被年轻人的那种执著的热情所感染;因为有北大荒知青们的热情,他们友好、团结,纯洁的友谊也许是支撑下去的理由;因为还有父女情,为了给女儿送高考的复习资料,父亲从上海赶到黑龙江;因为还有爱情,在那么荒凉的土地上,还看到了不可多得的爱情,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那种爱是那么真挚奔放 。
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是权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经历了大半辈子艰辛生活的他,其严肃、保守的言行作风已深入骨髓 。他随时随地将公章揣在身上,因为“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他是对农场怀有深情的退伍老兵 , 他爱脚下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计阻止知青回城;同时,他又具有父亲的情怀,最终为知青们打开方便之门 。
《高考1977》完成了导演30年来的一个心愿,除了跟共同经历过的人寻找那时的回忆之外,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告诉观众铭记过去的艰辛;其实这是一部积极的电影,让观众在面对压力时,一定不要绝望,要用信心和勇气战胜困难 。《中国国门时报》
高考1977观后感作为一个90后的孩子,我从来也没有对父辈的过往有任何深究 。在我的意识里 , 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1977的任何事情,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影片——《高考1977》 。
片——《高考1977》 。&
本片故事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各地的知青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要想真正走出“鲤鱼跳龙门”的一步,甚至仅仅是获得尝试的资格都谈何容易,志愿报考和单位推荐的颠覆、青春的萌动和农场管理者思维的差异、渴望改变命运和家庭成分历史“斑点”之间的鸿沟……不同的人,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做着命运的搏击 。强子的绝食、小根宝的意外弃世、陈琼的反革命父亲风波……他们的身上凝缩着“知青”这个特殊类群所承受的历史苦难 。最后,他们终于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跳出了那个他们一直想要离开的寒冷困苦的黑龙江 。
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有关于亲情,爱情 , 友情 。这部影片所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关于高考的深思 。或许还有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安逸,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我们所面临的挫折,苦难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导致了我们在面对一些小小的困难时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 。
究 。在我的意识里,甚至从来就不曾知道有关
《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才叫做苦 , 这种心理与身理的痛苦是我们这群90后的孩子所不能想象的 。正是这样,我们才需要好好的来思考,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我们的父辈之间的生活有何不同 。我们是否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点什么 , 比如节俭 , 勤奋 。
高考,从来就被我们称为人生的转折点,在看了电影以后 , 对于高考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无论最终是不是能考上大学,但知识是必须掌握的 。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
求高考1977的百度云盘资源 。。高考1977的百度云盘资源

带字幕
高考1977中潘志友人物性格潘志友,个人总结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有勇有谋,思想进步,为人正派的优秀青年!他和陈琼之间纯真的艰难的爱情让人感动!
但是,我觉得导演对潘志友这个人物的处理不是很成功,对这个角色的描写和刻画不是很全面很鲜明 , 以至于看完电影之后,我对男主角潘志友的印象还不如对小根宝和强子等人的印象深刻 。个人觉得潘志友这个角色的戏份有些少了,很多需要表现的东西都没有表现出来 。导演对角色性格的描写和刻画不是很饱满,甚至欠缺一些东西,所以给人一种平淡无味的感觉!
按说作为知青领袖的潘志友,在恢复高考这个关键的重大的历史时刻到来时,他应该采取主要行动去帮助大家也帮助自己实现参加高考的梦想 。可是影片中的潘志友除了最后时刻放弃高考留守农场之外,却似乎什么也没有做,没有付出任何行动 , 甚至还不如强子等人敢作敢为 。这让人很怀疑他到底是不是知青们的头!
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还是很感动人的!一个根红苗正的干部子弟,在那个荒唐的冷漠的年代里,面对受处分的危险,敢于和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女儿谈恋爱,甚至为了她愿意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为了让女朋友参加高考 , 他自己也假意报考,并且自始至终陪伴在陈琼身边帮她复习,不离不弃,足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 也足见他对女友的深切的爱!这么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为了自己当初对老迟的一个承诺,最终决定放弃高考留守农场 , 我觉得也就不是很意外很让人不可理解了!
总之,潘志友这个人物塑造的不是很成功,当然这主要是编剧和导演的问题 。个人觉得这个人物本可以描写刻画的更形象更饱满更出彩 , 只可惜导演没有让这个本可以散发出耀眼光芒的知青形象成功树立起来,真是觉得遗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