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帖#学习行书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行书创作( 二 )




范帖#学习行书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行书创作
文章插图

2.模仿性阶段的创作
初学习书法的人,临摹了一段时间范帖以后,心里总是痒痒地想搞创作。这种心态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是时行见效率和重视自我价值的时代。但是,在没有熟练掌握技法以前,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在创作之前必须专心于临摹,不要急于搞创作。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范帖技法以后,可以先进行模仿性的创作。
模仿性创作,第一步可以集范帖中的对子、短语,进行模仿性的练习。如《圣教序》中,可集“松风水月,清华仙露”或“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图99),进行临摹性的创作,既有以范帖的写法作依据,又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处理,大小、轻重、浓淡都可以进行适当变化。反复进行这种模仿性创作,不仅促进临摹范帖,增加理解、认识和记忆,又学习了创作的形式和艺术处理。这种模仿性创作,技法、格调起步就高,远超过自己没有根据的随意写。这样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和模仿性创作,技法已经熟练,认识有所提高,就可以进行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了。
模仿性创作的第二步是在前段临摹和模仿性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做法是自选内容进行创作,这又难了一步。即要以《圣教》、《兰亭》的笔法来写这两帖中没有的字。不仅如此,且艺术处理也要求高了,如同临摹中的意临,应有自己对艺术的趣味和要求,作品的艺术质量要求也更高了。这样不断进行,即会越来越熟练。


范帖#学习行书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行书创作
文章插图



范帖#学习行书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行书创作
文章插图

3.探索性阶段的创作
经过长时间临摹和模仿性创作,已经非常熟练一种写法,创作几乎已形成习惯性爱好,这时候,为了不断探索,就要临摹多家的作品,但不要盲目,而要灵感性地进行。譬如历史上许多名家,起初都学王羲之,后遂成诸家,各具特色。这里不妨引文献作论证。王献之“模矩虽出于逸少,而笔势飘飘,已而元常庭域矣”。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命其体”。虞世南“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褚遂良“临写右军”,“得羲之之法甚多”。李邕“其源流实出于羲之”。颜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杨凝式“下笔便到乌丝栏”。苏轼“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中岁学颜鲁公、杨风子,其合处不减李北海”。米芾“书效王羲之”,“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趣”;“妙于翰墨,得王献之笔意”。赵孟頫“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晚年则稍入李北海耳”。董其昌“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明、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这是历史上名家入帖出帖探索性创作出自己作品独特风格面貌的经验。


范帖#学习行书的步骤和方法——关于行书创作
文章插图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两位书法大家,怎样根据自己对美的追求和趣味,有目的地去临摹前人的作品,吸取所长,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颜真卿吸取篆书的中锋用笔、线条圆浑,和隶、篆的正面结构,改变王羲之欹侧结构,转折外拓,改变内擫,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面貌。苏轼崇尚丰腴美,他不赞成杜甫对书法“贵瘦硬”的审美观点,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苏轼的行书处横势,线条丰腴,骨力劲健,藏巧于拙,外柔内刚,有豪强之气。他临写“二王”后又临颜真卿的书法,为了加强骨力又学了李邕,加强巧趣又学了杨凝式,然后融会贯通,形成“吾书如绵裹铁”。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从两位著名书法大家的探索性创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