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二 )


还有回顾大运河历史的 。 如 , 日本安野光雅写过《中国的大运河》 , 朱偰的《大运河的变迁》 , 夏坚勇的《大运河传》等 。 古诗词就更多了 。 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和赫兆丰博士 , 从历代诗词总集和别集中选出227位诗人300首诗词 , 编纂成《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 , 用诗词为大运河串起珍珠项链 。
大运河是厚重的“百科全书” 。 它连通五大水系六省二市 。 “连通”符合当今社会需求 , 孕育了具有大运河特色又有各自底蕴的文化形态 。 大运河可以说是文学之河 , 是“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中国文化的大动脉 。 除了连通 , 就是“传”“创” 。 “传”是基础 , “创”是为了更好地“传” 。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 预示着她从中国走向世界 。 华丽转身 , 要求我们把大运河文化的“形”与“神”融入当下文化建设、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中 , 让其可感、可知、可见、可繁衍 , 让大运河的精神基因持续赋能 , 催发人们的原创力 , 让大运河的文化地位、地标形象更稳固、更醒目 。
张艳:
话剧《运河1935》中 , 以刘绍棠两部颇具代表性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渔火》为依托 , 展现的是一幅运河儿女群像 , 以及他们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而英国人米范威·布莱恩特著的《运河人家》 , 描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普通中国人的面貌、普通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民间习俗等 。
主持人:
当下 , 市作协及有关单位围绕大运河创作展开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创作成果?
苗笑阳:
近两年 , 市作协联合有关单位 , 做了很多保护、宣传、传承、发展运河文化的工作 , 创作了很多作品 。 如与沧州日报、沧州晚报联合 , 还利用 “沧州作家”公众号 , 组织了大型采风活动10余次 。 市作协各委员会组织采风活动 , 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 。 近一两年 , 作协组织的大小活动约四五十次 , 参与作家200余人 , 作品约有100余篇 。 作家写运河、走运河、读运河、想运河的过程中 , 深切感受到大运河对沧州的不可替代性 , 感受到了她的母性 。 从内心喊出“大运河 , 我的母亲” 。 沧州人离不开运河 , 更是希望古老的运河 , 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 , 作出新贡献 。 作协也在进一步梳理和引导 , 希望有关作品不仅高原林立 , 还要出现高峰 。 我们也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大家来写沧州、写运河 , 带动沧州文学 , 实现质的飞跃 。
高海涛:
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本文图片

2019年底 , 沧州日报文学副刊征集大运河文学作品 , 2020年3月组织大运河散文写作 , 编发了近20篇作品 。 2020年9月1日开辟《运河人家》专版 , 一周一期 , 4个月后与《河海风》轮流出刊 , 隔周一期 。 现已出版将近40期 , 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200多篇(首) 。 以版面语言与用稿方向 , 引导作家去发现大运河文化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
一条两千多年的河是有灵魂的 。 附着大运河的城市、乡村、风俗、名吃、人物、物件都是有生命的 。 大运河的新生 , 一定会让这些附着物新生 。 比如 , 吕游组诗《张牛庄简史》 , 写大槐树、石碑河、五月惨案 ,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张牛庄人迁入、劳动、抗日的场景 。 宋平《秋天走过运河》蕴含了无尽的哲思 , 是内心的河流与大运河的交汇 。 吴相艳《我们的乡亲季振同》写出了大运河畔走出去的英雄的风骨 。 蔡楠的《点灯人》刻画出了沧州好人的助人方式 。 肖靖《心动的声音》明着是写董大运、妻子、水草小荷 , 其实是写大运河里一草一荷的关系 , 它们关系和谐 , 大运河就会风景如画 。 高火花《飞翔的鸭梨》是人间温暖的诗意的模样 。 作家赋予大运河边人与物的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