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四 )


张艳:
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本文图片

我们不只是了解运河 , 还要了解国内外恢宏的水利工程 。 比如“活的水利博物馆”都江堰、“地下运河”新疆坎儿井 。
写时 , 不要一味求大 , 一味求散 , 那样会支离破碎 。 写大运河 , 我觉得要三位一体合起来 , 是天地人的写作 。
主持人:
有关大运河的文学作品 , 在期刊报纸等媒体的编辑刊发上做了哪些工作 , 有什么设想?
苗笑阳:
编辑应有包容性 , 如果以自己的好恶为前提 , 那么编辑出来的作品会是一个模子 , 就称不上“大” , 称不上厚重 , 没有包容性了 。 还有些编辑 , 对自己不熟悉的人、事、题材 , 具有本能的摒弃和排斥 , 这也很难成为“大”编辑 。
高海涛:
在编发纸媒的同时 , 努力与多媒体互动 , 如在微信公众号里刊发 。 去年10月17日 , 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一城》栏目 , 以“诵读运河文化 , 聆听运河之美”为主题 , 联合图书馆举办了“运河人家”朗诵会 , 有近百人参加 。 纸媒发表时附上二维码 , 读者微信扫描就能看到朗诵现场 。 优秀作品配乐朗诵后 , 在微信平台推送 , 受到好评 。 今后努力发现文学新人 , 推出精品力作 。 可选出部分优秀作品 , 出版大运河文学作品集 。
史丽娜:
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本文图片

大运河的“大”字让作家的思考多了些沉稳 。 作者都希望重建一个大运河序列 , 编发这些作品需考量的因素很多 。 如 , 抓住地域特色 , 配合流经图编发;按静态、动态写作形式编发;按作品描述历史的先后编发;按作品立意深浅、语言特色等刊发 。 “预知百年沧桑事 , 一条大河波浪宽” 。 大运河要在文字中流淌 , 首先得在人们心中流淌 。 坚持纸媒和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和形式刊发;把作品集中展示 , 以后整理成册;设置专栏 , 刊发各种描述大运河的作品 。 把描绘大运河作为一种习惯 , 让流动的文化流进每个人的心中 , 成为一种文化性格 , 让大运河成为文学的原乡、真正的文学故乡 。
主持人:
所编作品整体水平如何?与其他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文学创作相比 , 有哪些优点和改进?怎样引导?
苗笑阳:
作家要沉到运河文化和历史中 。 能沉下来 , 才能走进去、钻进去、看进去、思进去 。 然后 , 再走出来、看出来、写出来 。 如流于表面 , 就不会深刻 。 要有一双慧眼 , 发现独特价值 。
高海涛:
狭义地说 , 整体水平不低 , 表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长度 , 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 。 广义上讲 , 沧州文学创作 , 小小说在全国领先 , 诗人多 , 沧州也是散文大市 。 进一步讲 , 沧州文学可以从“新大运河文学”上突破 , 形成如“新荷花淀文学”等那样的流派 。
卢竞芳:
大运河|当代作家笔下的大运河
本文图片

现在写大运河的作品大多怀古 , 题材较单一 。 写不出前人作品的那种灵动和生活气息 。 原因是大运河已没有了自隋唐直至明清民国时期的功能和作用 。 那时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 , 在河上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 , 甚至更长 。 人们有时间细细观赏并记录、感悟 。 那时 , 两岸人吃水、打渔、种地浇园等也离不开运河 。 那时人们对运河的依赖度很高 , 生活中必不可少 。 现在 , 运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那么密切了 。 突破这一瓶颈 , 写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 是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