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他的人生 不应徒留伤仲永的哀叹

【母亲|他的人生 不应徒留伤仲永的哀叹】母亲|他的人生 不应徒留伤仲永的哀叹
文章图片

在这张照片里 , 魏永康的笑容很暖 , 一如身边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 。 他让女儿靠在身前 , 双手紧紧握住幼小的肩膀 。 那一刻 , 起落的曾经并未留下痕迹 , 他似乎只想牢牢抓住眼前的幸福 。
影像只能记录生活 , 却无法留住生命 。 正如网友一众“慧极必伤”“天才陨落”的留言 , 只抓住“走麦城”的片段不放 , 却忘了生活从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笔直的大道 。
在舆论场上 , 魏永康成为一个符号 , 一个被揠苗助长的反面典型 。 真是如此吗?
幼时的魏永康 , “神童”光环加身 , 确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并无二致 。 2岁时 , 别人家的孩子还在学走路 , 他已掌握千余汉字;别人家的孩子刚读初中 , 他已考上重点大学 。 这种“提速”和领先 , 离不开母亲的“陪读”与呵护 。 可等到成年 , 这份爱似乎又成了“害” 。 传闻中 , 他被高校劝退 , 原因之一是生活无法自理 。
事实上 , 魏永康与方仲永有着本质的不同 。 仲永之所以为后人哀叹 , 是因为其父只把他当造钱工具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使学” , 这才让他成年后“泯然众人” 。 而魏母所背负的“骂名” , 其实更像是母亲的一种执念 。 她以为 , 只要孩子一心读书 , 就有锦绣前程 。 她眼中的成功 , 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而魏永康被劝退的真正原因 , 也不是生活无法自理 , 而是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研究所的要求 。
魏永康“高开低走” , 人们大可上下嘴皮子一动大谈教育理念 , 给魏母扣上溺爱的帽子加以批判 。 然而 , 望着家徒四壁的窘境 , 面对长年卧病的丈夫 , 如果不逼“神童”苦读 , 她又抓得住什么?又指望什么改变一家命运?曾经的无力和无助 , 让她把“早慧”的儿子视为救命稻草 , 她的辛酸又有谁懂?
收获学术金字塔尖果实的 , 注定是极少数人 。 或许 , 魏永康的退学只能说明他并不适合这条路 。 况且 , 魏永康并未失败 , 他活出了自己的成功——摆脱退学阴影 , 他有了爱人 , 有了可爱的女儿 , 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 也让母亲看到了自己的成熟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 生命每人只有一次 ,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 ”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 , 不少人从小都背过 。
其实 , 百炼成钢并非人人皆有的幸运 。 而衡量人生成败的 , 从来也不该是死板的刻度 。 只要你没有浪死虚生混日子 , 这一世就不算白过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白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