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协会长@莫言的小说《地主的眼神》告诉我们,千万别怀着恶意去揣摩他人

经常听见有人说,国人没有信仰。我反问他,国人如果没有信仰为何又有“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国人并非无所畏惧,没有信仰,而是在行进过程中逐渐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捡起了一些糟粕。简而言之便是:劣币驱逐良币,胜王败寇代替了道德神明。信仰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有所畏惧,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背地里整人谋利。在《地主的眼神》这篇小说中有个人物叫孙敬贤。孙敬贤本来只是一位老实勤劳的农民,奈何贪心比较重,在不恰当的时机购买了一些贫瘠的土地。覃老九因为眼珠子转得比较快,靠着懒惰贫穷一飞冲天。覃桂英因为擅长揣摩总能揪出“有知识的坏人”,红得发紫。而孙老头因为这些土地直接坠入了地狱。贫协会长@莫言的小说《地主的眼神》告诉我们,千万别怀着恶意去揣摩他人
文章插图
年幼的主人公从小耳濡目染,在旁人的影响下,逐渐对孙敬贤产生了强烈的敌意。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孙敬贤一把年纪整日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的同时,还得经常遭受贫协会长们的毒打,拖着病体去从事繁重的劳作。有一次,贫协会长指挥一行人去地里割麦子,主人公同孙敬贤二人正好紧挨着。开始割麦后,贫协会长背着手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监视指挥众人。一旁的主人公竟然也不由自主地监视起孙敬贤来。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吃饱饭没事干,总喜欢监视、监督他人,潜意识中给人定性。人性之恶,全部源于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贫协会长@莫言的小说《地主的眼神》告诉我们,千万别怀着恶意去揣摩他人
文章插图
因为将人定性为坏人,无形中便抬高了自己。所以坏人、奸人总是肆无忌惮带着好人的面具整人。监视监督他人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权力,有了这种权力能够让人获得高人一等的快感。更有甚者,能像贫协会长一样一飞冲天不用干活,只用对他人指指点点。所以,我一向反对以任何形式给人定性的问题。人一旦被定性必定会招致一帮人的监督打击。以至于总有人稀里糊涂中被“别有用心的人”当作坏人除去搞臭。贫协会长@莫言的小说《地主的眼神》告诉我们,千万别怀着恶意去揣摩他人
文章插图
笔者曾经就吃过这种亏。只因为忘记带伞,下班时同已婚同事打了一把伞。第二天整个公司便传开了,说什么我们昨天一道去了宾馆,连宾馆名称具体门牌号都一清二楚。经过这件事,笔者开始变得唯唯诺诺,深知一些人的可怕。这些人的眼中时不时会射出两道阴森的光盯着他人,正如小说中主人公臆想的那样。前几天,笔者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句“坏人通常潜意识地将自己包装成好人,继而颠倒是非”。按照常理,主人公自告奋勇监视孙敬贤,那两道阴森的光应该是从他眼中射出的。然而,他倒打一耙变成了孙敬贤看似低眉顺眼,实际上眼中隐藏着对贫协会长们不满的寒光……一来二去,是非完全倒置了。贫协会长@莫言的小说《地主的眼神》告诉我们,千万别怀着恶意去揣摩他人
文章插图
主人公不只自告奋勇行监督之事,而且理直气壮地在风口浪尖上写了一篇批判文章。年幼的他并不知道这篇文章对于水深火热中的孙敬贤意味着什么……这便是暗自怀着恶意揣摩他人的结果。打着好人的口号,干了害人的坏事。《地主的眼神》中孙敬贤有没有不服,心里有没有报复贫协大人的意思,主人公并不能肯定,完全凭着主观意识强加了一些罪名给人。但可以确信的是,即便孙老头有此类“罪恶”想法,那仅仅也只是一个想法,并未付诸行动,不能构成被打击的理由。好在主人公长大之后,为此忏悔过。这类人虽然“恶”过,但不算可怕。可怕的是,那类从来不懂得忏悔,还一直理直气壮企图靠揣摩来打击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