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都第六季了,《圆桌派》怎么没有瓶颈期?

圆桌派|都第六季了,《圆桌派》怎么没有瓶颈期?

文章图片

圆桌派|都第六季了,《圆桌派》怎么没有瓶颈期?

文章图片

圆桌派|都第六季了,《圆桌派》怎么没有瓶颈期?

文章图片


监制|吴怼怼2016年 , 《人物》采访窦文涛 , 说《锵锵三人行》(当时还未停播)播了18年 , 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奇观 , 18年长盛不衰 。 窦文涛自我调侃 , 说《锵锵》是「长衰不盛」 。 同年 , 《圆桌派》第一季上线 , 与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陈丹青的《局部》、马世芳的《听说》一齐 , 组成了优酷看理想的文化宇宙 。 那一年 , 优酷提出「超级网综」概念 , 投资高、制作规模大、吸金能力强、影响深远的综艺成为网络综艺的制作目标 。 第二年(2017) , 网综元年到来 , 从题材类型等多方面强势突围 , 如今的文娱潮流和当红的偶像歌手 , 能从当初的《明日之子》《奇葩说》《火星情报局》《中国有嘻哈》中窥到趋势、找到身影 。 据《2017年网络综艺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 , 2017年 , 《奇葩说4》招商总额达4亿 , 《火星情报局3》广告费达3亿 , 《明日之子》赞助收入也达到了3亿 。 时间来到2022 , 当初欣欣向荣的网综经历了残酷严冬 , 创新不断的另一面 , 裸播、停播、口碑下滑 , 凛冬已至 , 变天了的体感无比明显 。 反观《圆桌派》 , 走过六季 , 似乎在一方小天地里忘记了时间 。 弄潮儿迭起时 , 它是其中一只溪流 。 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 , 这方圆桌里的世界 , 绵长稳定 。 01修炼一种「长衰不盛」的风格《圆桌派》第六季收官 , 依旧是豆瓣9+的高分 , 依旧有三两个赞助商 , 依旧是两亿左右的正片播放量 。 诚然 , 文化节目在口碑上「占便宜」 , 但输出N代 , 口碑招商播放量依旧稳定 , 在综艺节目中并不常见 。

名人做节目屡见不鲜 , 讲故事、做访谈、攒局聊天 , 形式大众喜闻乐见 。 从高晓松的《晓说》 , 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到《金星秀》 , 知识量与猛料相结合构成的奇观 , 一度让节目知名度和收视率/播放量齐飞 。 但过了初期惊艳后 , 节目要么逐渐走进了瓶颈期然后停摆 , 要么在还没瓶劲期时 , 因其他因素而停播 。 《圆桌派》能够扛周期 , 不得不提它走的这条细水长流的路 。 做文化节目 , 文化是表 , 那个传输文化的IP形象 , 才是内核 。 这就注定 , 文化节目和其他形式的综艺一样 , 名人效应避不开 。 常见的操作 , 要么是文化名人自己下场用个人IP做节目 , 比如早年高晓松的《晓说》 , 《吴晓波频道》 。 大众知名度和业内认可度会让这种节目开播即有声量 , 但强依赖个人知识储备的节目 , 常年去做 , 对于个人而言 , 其实是一个「掏空」的过程 。 初期内容储备足 , 观众听之震撼 。 但观众期待形成并逐渐升高的时期 , 恰恰是创作者消耗的开始 。

创作者储备与受众期待成反比 , 注定节目会越走越难 。 所以《晓说》口碑开始下滑 , 主讲人知识分子的身份开始被祛魅 , 哪怕后期做出形式更改 , 请嘉宾共聊 , 但过强的个人风格并不会因为形式变化而变化 , 反而会因形式变化释放被掏空的信号 。 某一领域专家学者的强个人IP于节目而言 , 是双刃剑 。 他们更适合做分享者 , 做受访人 。 做节目像打乒乓球 , 节目外内容要与观众有来有往 , 节目内创作者要话题活络 , 发球接球的来回过程 , 一样必不可少 。 因此访谈类内容 , 是文化节目的另一重要场域 , 这类节目抓住的是人类对于某种真实的窥探欲 , 不论是辛辣点评还是深度挖掘人物故事 , 冒犯的倾向越明显 , 则受众的神经越敏感 , 节目的关注度就越高 。 金星也好 , 易立竞也罢 , 把观众想要的「真实」撕开的方式 , 是流量密码不错 , 但尺度如何把握 , 在互联网时代 , 面对越来越难预测的舆论走势与网友越来越敏感的神经 , 能够评说的场域在减小 。 《圆桌派》的优势是 , 窦文涛作为整个节目的核心 , 他的角色是粘合剂 , 而不是输出者 。 他是嘉宾之间穿针引线的那个人 , 而不是谈话、观点的强输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