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刘可欣
成都漆艺发轫于商周 , 成熟于汉 , 兴盛于唐 , 绵延于宋、明、清 。 2006年 , 成都漆艺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经上千年出土的漆器 , 仍旧亮丽如新 , 絮絮地讲述着华夏民族的历史 。 而在漆器传承史的背后 , 是一批又一批无名的手工艺人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张丹
而今 , 成都漆艺传承人之一张丹 , 还在赓续绵延着这一非遗技艺 。 在她看来 , 单纯地做一名照图施工的匠人 , 已经不足以传承这份技艺 。 她将从日本当代漆艺大师大西长利处学习到的技术、理念融入到成都漆艺中 , 也在一步步的尝试和思考中 , 寻找着一代手艺人和成都漆艺的生存之路 。
张丹的母亲 , 是成都漆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西平 。 2003年 , 宋西平从成都漆器厂退休 。 因为放不下这门手艺 , 她便开了一个漆艺工作室 。 2012年 , 一方面觉得母亲过于辛苦 , 另一方面 , 张丹觉得这么好的技艺 , 不能没有人传承 , 彼时怀孕的她 , 便下定决心从北京的公司辞职 , 回到成都 , 做一名手艺人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张丹(左)和母亲宋西平(右)
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
“人的眼光高了 , 手也要跟上”
在跟随母亲学习了7年之后 , 2019年6月至12月 , 张丹前往日本 , 拜师当代漆艺大师大西长利 , 学习日本漆艺 。 成都漆艺以木为胎 , 日本漆艺多为无胎成型 。 因而成都漆艺制作的漆器 , 大体上脱离不开方、圆两个形状 , 而日本漆艺的表现形式则可以千变万化 。
当时 , 早已经习惯了以木胎成型方式的张丹 , 连第一个步骤画图 , 都无所适从 。 “我记得师父的工作室在乡村 。 那时候 , 我把叶子也看了 , 树也看了 , 天空也看了 , 云彩也看了 , 老师还是觉得我画得不够 , 还要打开思维 。 ”然而这才是第一步 , 要从落笔成画 , 画漆器不同角度的不同形状;到脱胎 , 以麻布填灰为胎 , 将纸上的“漆器”搬入现实;再一层层地上漆 , 才能做出线条流畅、不同于方圆两个形状的漆器 。
回想起在日本学习的半年 , 张丹说 , 自己学到的不仅是技术 , 还有观念 。 “师傅跟我说 , 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 不要做照图施工的匠人 。 ”大西长利欣赏素髹(强调漆色之美 , 无纹饰之缀)的简约之美 , 但张丹却坚持在漆器上加入雕花、镶嵌等技术 , 因为在她看来 , 这才是成都漆器最美、最无法舍弃的部分 。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的“宋西平工作室”中 , 有一个柜子就摆放着三件张丹以无胎成型的手法做出来的漆器 。 它们拥有椭圆形或波浪形的流畅线条 , 同时也拥有成都漆艺的传统雕花、镶嵌的精美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漆三代”(张丹和母亲、女儿三代人同框)
大西长利对漆器的认识、对技艺的严谨和恭敬和他带领徒弟的方法 , 这些都启发了张丹不少 。 让当时已经跟着母亲学习了7年漆器的张丹 , “重新又学了一次” 。 “我用一个月的时间 , 做了一个镜子一样的方板 , 就算对着光照 , 也看不出来波纹 , 这个观念对我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 ”张丹反思自己对于漆艺的态度 , 也切实地反应在了自己的作品上 。 “那次学了回来 , 很多人就给我说 , ‘张丹 , 你(做)的东西真的不一样了 。 ’所以我们要求工作室也要改 。 人的眼光看高了 , 手也要跟着上去 。 这是收获最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