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二 )


每一个出自张丹手下的漆器 , 底下都有个小小的“丹” , 它代表了漆器中所承载的个人理念 , 也体现了一个手艺人对作品负责的态度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张丹运用“无胎成型”技艺制作的漆器
“以居而用 , 为世相传”就是创新
传统工艺踩不上的节奏 , 就不走了
在宋西平工作室中 , 张丹正在制作漆器胸针和耳钉 , 这本是她打算带去广州 , 参加11月20日至28日《巴蜀之丹漆》展览的作品 。 但因为太忙碌 , 最终没能在展品运过去之前完成 。 这已经是宋西平工作室在广州举办的第四次个展了 。 与以往不同的是 , 这次参展的展品 , 仅有6件重器 , 其它大都是从2014年到今年之间制作的小物件 , 包括碗、茶盏、茶罐、首饰盒等等 。 这也体现了近几年 , 张丹和母亲宋西平在观念上的转变 。
“我们希望漆器能够走入认识它的人家 , 让大众用起来 , 这就是创新 。 ”张丹说 。 据汉代《盐铁论》的记载:“一杯捲用百人之力 , 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 ”可见漆器工艺之繁琐 , 费时费力 。 因此 , 漆器一直为宫廷及贵族偏爱 , 也因为其造价极高 , 一直都不是古时寻常百姓能够使用的物件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张丹作品
“现在工作室不仅会制作收藏级别的漆器 , 也会制作日常就能用得上的漆器 。 ”张丹如此说道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漆器再好 , 也需要大众的认可 , 才能存活下来 。 因此 , 制作实用性强、价格能够为大众接受的漆器 , 才能让漆器传承成为可能 。 这就是她和母亲的传承理念:以居而用 , 为世相传 。
虽然现在购买漆器的人多了 , 但这并不意味着漆器的工艺就会大打折扣 。 张丹介绍 , 只要是出自宋西平工作室的作品 , 即使是再小的漆器 , 也不会缺少任何一道工序 。 一双筷子、一个碗和一件重器一样 , 都需要反复地上漆、窨干 。 纯天然的大漆经过制作后干涸硬化 , 生成漆膜 , 如此反复 , 才能保证漆器的坚固 , 历久弥新 。 在这个过程中 , 还要消除所有的褶皱、波痕 , 直到表面光滑如镜 。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让张丹打消了赶上这两年“文创热”的念头:“我们追赶不了市场 。 漆器的工艺全靠手工 , 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 也达不到文创的价格 。 既然传统工艺踩不到这个节奏上 , 不如退而其次 , 就把成都漆艺最顶尖的工艺做好 。 ”张丹指着功夫茶盏大小的杯子说到:“这一套杯子有8个 , 得用半年的时间才能做成 。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

张丹作品
因为精工细作 , 又不似瓷器脆弱娇贵 , 漆器的使用时间极长 。 偶有磕碰 , 也可以修补完好 。 所以一双筷子、一个碗 , 都可以陪伴人的一生 , 甚至世代相传 。
张丹也尝试过 , 减少上漆的次数 , 从而降低成本 , 压低价格 。 才做了5支碗 , 张丹就发现行不通:“其中有两个碗 , 很快就出问题了 , 漆上得不够 , 用着用着就出问题了 。 ”
“很多人问成都漆艺怎么创新 。 我觉得创新就是在器形上创新 , 技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 这是上千年的手艺 , 没办法变 , 变了就不是传承了 。 ”张丹说 , 接下来她还有尝试把漆器与皮质结合 , 做成手提包的计划 。
匠心|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传承人张丹:不做照图施工的匠人|匠心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