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中国人|马上评|该以什么姿态告别《丑陋的中国人》( 二 )


冯骥才对柏杨显然是过誉了 , 但《丑陋的中国人》的时代经典意义是难以否认的 。 这本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时契合了两岸中国人针对国民劣根性反思意识 , 或许也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巧合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 , 但不是每种经典都可以穿透时代 。 从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 , 《丑陋的中国人》恰恰部分暴露出了中国旧式文人缺乏社会科学训练 , 好大言而少实证的缺陷 。
比如 , 柏杨主张废除方块字 , 而理由竟然仅仅是“今天打字那么快,计算机那么快”;再比如 , 柏杨批判孔子 , “自从孔丘先生之后 , 四千年间 , 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认识字的人 , 都在那里批注孔丘的学说 , 或批注孔丘门徒的学说 , 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见 , 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这样做” 。 当然 , 这些问题在《中国人史纲》里更为明显 。
我想 , 很多人应该和我有过相似的经历 。 前几年 , 我曾经试图重读《丑陋的中国人》与《中国人史纲》 , 这两本书曾深深影响过我的青年时代 , 但后来经过学术训练的我 , 已经发现柏杨的书读不下去 , 很多论断在今日看来是过于仓促和情绪化了 。
【丑陋的中国人|马上评|该以什么姿态告别《丑陋的中国人》】但是 , 在《丑陋的中国人》可能即将绝版的今天 , 这本书有一种意义将永不过时:自省意识 。 一个懂得自省和自我反思的民族绝不会是丑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