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陈平原:“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
陈平原:“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 , 是值得推敲的
每天睁开眼睛 , 打开电视、上网或者上街 , 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 。 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的读书人比以前来说 , 选择的眼界和自我的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 , 会更加需要 。 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 。 今天的人们不一定捧着一本书在读 , 也可以读电子书 , 但书和网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一样的 , 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一种投入 , 和前人、古人、外人、不熟悉的人对话 。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
第一个是发散型的思维 。 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一点了 。 古人读经 , 一个月 , 一年 , 集中在一点对一部经书 , 不断地对话 , 一个字一个字斟酌 。 现在不行了 , 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 , 好处是具有活跃性 , 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
第二是表述的片段化 。 今天的微博对写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和残害 。 每天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 , 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 。 能够写几句俏皮话 , 写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
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广博 , 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 。 思考以前是时间维度的 , 现在是空间维度的 。 海南 , 桂林 , 南极 , 北极 , 每个人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一大堆 , 但就一点谈深的功夫 , 比如谈自己的家乡、你的社区 , 就很缺乏 。
思考有广度 , 缺深度 , 这和我们阅读习惯有关系 。 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 , 比起以前的世代的人的常识要多 , 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 , 这跟大家缺少琢磨的时间有关——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来仔细琢磨一件事情 。
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自主记忆力的衰退 。 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 , 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 , 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了 。 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 , 所谓读书破万卷 。 北大中文系有很多传奇性的老学者 , 你说一句话 , 他能马上告诉你 , 这句话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 , 觉得特了不起 。 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读书背书了 , 已经查书了 。 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
我常常惊讶于自己会突然有记忆力的衰退 , 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 , 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 , 我的电脑里有” , 年轻人则是“我的手机里有” 。 我常跟学生说 , 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的 。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 , 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 , 不依附于前人、古人 , 不盲从于社会 。
文章图片
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 , 而是自我修养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 , 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 , 就有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 。
【问题|陈平原:“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 , 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 , 求知 , 修养 , 都受到了影响 。 我们以前读书 , 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 , 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 , 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 , 检索就行了 。 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 。 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 , 知识有了 , 但修养没有了 。
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 读书多了 , 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 。 今天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 , 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 ,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
- 陈珊|完美伴侣:没有家庭,事业成功的意义又在哪里?
- 陈伟@当代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陈伟 作品展
- 英国|摘菜能赚55万?发达国家面临棘手问题,开始向全球撒钱抢人
- 周作人$读书 | 学术的温度—— 陈平原的《记忆北京》读后
- 艺术|走进艺术家—陈学儒的艺术世界
- 作曲$陈奕迅《十年》里的“那两个字”是啥?网友的答案,差点让人笑翻
- 白毫银针@白茶都有哪些体系,白毫银针、白牡丹?今晚,村姑陈都给你配齐了
- |陈子庄:书法不行,画就不用看了
- 防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 压紧压实疫情防控责任体系
- 陈辉|福州文儒闽菜馆行政总厨陈辉:“做好人,烧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