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天目书单《张医生与王医生》:这并不仅是东北的、医生的故事

近日,曾创办了《第一财经周刊》《好奇心日报》的伊险峰,怀着媒体人的本能与敏感,和同事杨樱一起,带着多年来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了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张医生与王医生》。书中,二人尝试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描绘出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书中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或许能够让我们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或许也能让我们从中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沈阳@天目书单《张医生与王医生》:这并不仅是东北的、医生的故事
文章插图

伊险峰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
到了该被记录的时候
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伊险峰看来,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正好构成了解读中国社会四十年变化的极佳样本——这是流动性最强、人生积极、机遇完好,并且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完成阶层转换的一代人,并经历了旧企业衰落、社会剧烈转型、传统人际和社会关系的瓦解与再造。
本书的主角张医生与王医生,都是来自工人家庭的70后。从幼时开始,二人便在家庭与学校的引导之下,走上了一条漫长的阶层跃升之路。在90年代国企改制、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两位医生的家庭都曾面临生存困境,但依靠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二人最终不负众望,考上医科大学,成为了医生。
步入社会后的数十年间,张医生与王医生凭借聪明勤恳的个人品质与精湛的技术,在医疗界站稳了脚跟,并成为各自领域内的知名医疗专家,备受社会尊重。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和两位医生一样,成功搭上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在沈阳经过了90年代的社会转型、下岗冲击之后,在与两位医生家庭背景相似、同样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人中,失意者人数不少。
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着普通人的命运?带着这个问题,伊险峰、杨樱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重现过往,勾勒出二人半生的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左右着二人命运的,除了自身努力,还有诸多因素——家庭、学校、职业、社会。任何一处差错,都有可能让他们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杨樱说:“我们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一点点理顺思路——通过两位医生的个人成长,探索一代人知识、尊严、自我的建构过程。”
沈阳@天目书单《张医生与王医生》:这并不仅是东北的、医生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杨樱与伊险峰正在签售
知识、尊严、自我
一个书呆子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 沈阳@天目书单《张医生与王医生》:这并不仅是东北的、医生的故事】 尽管,张医生和王医生都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认为,张医生和王医生都曾经是一流好学生。不过,一个只会学习的好学生是不懂社会的——换个直接的说法就是:一个书呆子如何在社会中立足?
“这两个人身上有三个东西我们一直挺关心的,就是知识、尊严和自我。他们是进步型的专业人士,有着巨大的知识积累。尊严是我们聊出来的,这个后来变成社会人的部分。自我这个问题,后来越来越模糊,一度困扰我到最后。他们的自我,你说有?好像也不是特别清晰。你说没有,又特别清晰。后来我发现,它跟尊严是有相关性的。”杨樱说。
谈及两位医生的成长时,书中引用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将凭借优异成绩逃离工人阶层的一群人称为“奖学金男孩”,并把两位医生的真实经历与霍加特对奖学金男孩的描述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