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怎样才能创作出“留得下”的经典艺术作品( 二 )


“人民性”在正确的艺术观中是重要的 , 但不是唯一的 , 如“民族性”也极为人们所重视 。 但是 , 对它的解读却大不一致 。 有人说 , 只有民族的 , 才是世界的;也有的持截然相反的意见 , 认为只有世界的、人类的 , 才是民族的 。 笔者以为 , 只要你颂扬的是善良、仁爱、忠诚、友谊、宽厚等人类共同秉持的美好品质 , 而不管你描写的是什么民族、什么地域、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 , 都会受到本民族观众的欣赏 , 也会受到其他民族的赞美 。
三是要沉到生活中去 。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 现在许多作品之所以不为人们所接受 , 主要的原因是“不像” 。 不要说“神似” , 就是“形似”也达不到 。 人的形象不真实 , 故事情节不真实 , 情感不真实 , 社会风貌不真实 , 时代的精神更不真实 。 因为虚假 , 所创作的许多歌曲 , 不要说大家跟着学唱 , 听了都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所上演的许多舞台剧、电视剧或电影 , 情节漏洞百出 , 连人物讲出来的话都不像是“人话” 。 之所以如此 , 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生活 , 许多故事与人物是作者独自坐在书房里 , 或三五人坐在咖啡厅里 , 凭空臆造出来的 。 为什么现在的文艺作品改编的多 , 原创的少呢?因为对生活实在不熟悉 , 连杜撰的本领也没有 , 只好用现存的“饭” , 他“炒”一下 , 你“炒”一下 。 正如上文所说 , 现在的社会不缺故事 , 不缺人物 , 缺的是寻找故事与人物的眼睛 , 缺的是沉到底层社会、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的态度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何能产生那么多优秀的作品 , 原因之一是作家、艺术家脱下西装、放下架子 , 真诚地到村子里做农民 , 到厂矿里做工人 , 到兵营里做战士 , 到商店里站柜台 , 一年、两年 , 他们完全融入百姓的生活 , 自己也成了百姓中的一员 。
当然 , 表现内容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 但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表现什么”的问题 , 只有解决了这个根基性的问题 , 我们的文艺创作才会走上健康的道路 , 才能创作出大量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 。
【民族|怎样才能创作出“留得下”的经典艺术作品】【本文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史(上海卷)”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