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人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日前逝世 , 享年91岁 。
李泽厚先生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54年毕业 。 1955年 , 社科院筹办《哲学研究》 , 筹备处把李泽厚要去 , 他的工作证编号为“哲字001号” 。 随后 , 李泽厚参加了“美是主观的 , 还是客观的”美学大讨论 , 论战对手是声名显赫的美学家朱光潜、蔡仪等人 。 李泽厚反对美在自然、与人无关的论点 , 主张用马克思“自然的人化”观点来解释美的问题 , 认为人类的实践才是美的根源 , 内在自然的人化是美感的根源 。 此次论争使20多岁的他名声大振 , 开创了中国美学的一大派别——实践美学 , 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美学家 。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 蛰伏了20年后的李泽厚 , 一口气拿出《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中国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 一时洛阳纸贵 。 1978年 , 我特意从北京王府井书店买了一本《美的历程》 。 那时的中文系大学生 , 谁的手里拿着李泽厚的书 , 心里就感觉比别人高出一截 。
《美的历程》是“学问、思想、文采”三者统一的范例 。 包括后来的《华夏美学》 , 两本书一版再版 , 经久不衰 。 有的大学生一时买不到《美的历程》便决定抄书 , 最后都能背诵下来 。 李泽厚著作的思想锋芒、历史论述充满诗意 , 客观历史与主观感受乃至人生感叹相融相契 , 非常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 。
当年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 , 首印达3万册 , 是当时卖得最好的哲学书籍 。 而《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这两本兼具思想与文字之美的严肃学术著作竟然多次再版 , 售出几十万册 , 创下了纪录 , 也让李泽厚获得了那个年代一个学者能够获得的最高声誉 。 1986年 , 北大教授冯友兰题赠对联给李泽厚:“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 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 始终挂在他家客厅墙壁上 。 1988年 , 法国国际哲学院的院士们进行若干年一度的无记名投票 , 选举三位当代世界上最杰出的哲学家 , 李泽厚被选上了 。 20世纪下半叶 , 李泽厚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 他还曾担任过世界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
很多人都承认 , 在当代中国大陆学界 , 找不到第二个能像李泽厚那样独创一套学术命题和学术系统的人 。 在探索的路上 , 李泽厚构建了一整套话语谱系:“西体中用”“儒道互补”“儒法互用”“审美方程式”“主体性实践美学”“乐感文化”“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区分”等等 。 每一个命题都属于李泽厚 , 他的概念系统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原创力之旺盛 。 李泽厚的美学学说新鲜生动 , 最可贵的是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 。 他既精通西方哲学 , 又精通中国哲学 。 所以 , 他的美学体系打通了中西方文化血脉 , 一切论述都是融会贯通后的表述 。 他的学术方法 , 不是寻找孤本秘籍的小证方法 , 而是点石成金的大证方法 , 即在基本事实中发现真理的方法 。
评论家刘再复称“李泽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建立美学体系的哲学家” , 是“中国大陆人文社科领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 。 有的人认为李泽厚的文章简练 ,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人认为他的《美的历程》是后来“文化散文”的源头 。 李泽厚反对现在许多“弯弯绕”“团团转”的文章 。 “弯弯绕”是讲了半天 , 其实一句话就能讲清楚 。 “团团转”就是转得你晕头涨脑 , 天昏地暗 , 兜来兜去 , 最后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 。
【中国|哲人李泽厚】李泽厚的妻子曾是煤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 , 她从不进李泽厚的书房 。 据说是因为李泽厚的书架上摆设了一具骷髅 , 他每天都少不了与骷髅对视和对话 。 这一行为这引起了我的思索:人生必须面对一个铁的事实:总有一天要变成骷髅 , 谁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 , 大自然的法则真是绝对的无情与残酷 。 哲学家坦然面对这些 , 他的目光早已穿透岁月的时光 , 生命的智慧可以超越肉体而长存 , 文字与信念将会与活着的生命同在 。 正如大诗人臧克家所说的 ,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现在 , 李泽厚去世了 , 但是 , 他的《美的历程》以及他的所有哲学、美学等系列学术贡献将长存在世上 , 带给后学长久的启迪和深深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