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蒲松龄的传奇人生:少年得志中年著书身后成名,一生著述颇丰

公元1687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在山东乡试的号舍内,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48岁考生正在奋笔疾书。面对考题,他文思涌动,没过一会儿就开始翻面作答。然而,当他在答完题将科考试题纸摊开之后,顿时吓得魂魄出窍,面色极其难看,并瘫倒在地。
因为这位考生摊开考试纸才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竟然空出两页为作答,也就是第一页写完之后,直接翻到了第四页上作答。这种情况在科举考试中称之为“越幅”,凡是“越幅”者一律罢免其录取资格。
在科举考试中,对于书写格式有着严格的规定,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纸,每页规定为十二列,每列之间由红线隔开,每列规定只写二十五个字。必须严格按规定作答,凡是书写超出红线、空页等“越幅”情况,均具有舞弊之嫌,一律不给予录取资格。
像这种因为“越幅”而失去录取资格,原本是乡试中很少出现的情况,然而却发生在了这位已经48岁的考生身上,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按时间推算,这已经是其第十次参加乡试了。屡试不中的现实再一次打击了这位落魄考生,然而并没有打消其彻底放弃科举考试的决心,他的科举之路一直延续到七十多岁。
这位48岁考生,虽然第十次乡试失败了,虽然他一生都未能考取举人,科举上籍籍无名的他,如今其大名却为国人所熟知。此人正是文学史上鼎鼎有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毕家$蒲松龄的传奇人生:少年得志中年著书身后成名,一生著述颇丰
文章插图
一、诡异的读书生活
对于蒲松龄的科举之路,真可以用“诡异”二字来形容。按道理说蒲松龄还有才华的,但自十九岁考中秀才之后,就一直考不取举人,考了十五六次,直至七十多岁也没有考取举人,实为历史罕见。
公元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县的一户没落的商人家庭,父亲蒲盘也是读书之人,在科举上未取得任何功名,之后为养家糊口才走上了经商这条道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蒲盘便放弃经商,回到故乡买田置业。
蒲松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家庭情况下出生的,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开始逐步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开始稳定下来,并开始不断向前发展。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年仅五六岁的蒲松龄开始跟随父亲研读儒家经典书籍,父亲也寄希望于儿子身上,希望其完成自己所未能完成的科举及第的梦想。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之下,年少的蒲松龄聪明好学,遍读儒家经典;且思维敏捷,文笔也是非常了得,颇受当地文人称赞。公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了最低级别的科举考试――童生试(由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组成)。
在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考试中,年少有才的蒲松龄第一次拿了个第一;在接下来知府主持的府试中,蒲松龄又一次拿了个第一;随随便便一出手,就连拿了两个第一,由此可见蒲松龄还是有水平的,其对于儒家经典还是有一番研究的。
幸运并没有因为蒲松龄连拿了县试、府试两个第一而停止,在接下来由山东学政施闰章主持的院试中,年仅四十岁的主考官施闰章出了一个名为“齐人有一妻一妾”的考题。
“齐人有一妻一妾” 是孟子所作的一篇经典散文,讲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强烈讽刺了那些毫无礼义廉耻之人。对于这样的一个考题,一般考生都是写一篇论述性散文。然而,蒲松龄却创新性的写了一篇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蒲松龄又另起炉灶讲了一个故事,真可谓创新性十足。
【 毕家$蒲松龄的传奇人生:少年得志中年著书身后成名,一生著述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