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读印:王冕“姬姓子孙”,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二 )


这方印临习时 , 至少要注意以下这三点:
1、规矩中见错落 , 规整中见参差 。 这是一方汉白文印式四字印 , 印面用缪篆篆法 , 但四字并没有严格采用“均分印面”的章法格式 , 而是四字依照字形繁简设计了占位大小 , 如图:
王冕|读印:王冕“姬姓子孙”,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本文图片

(四个字所占的印面空间)
【王冕|读印:王冕“姬姓子孙”,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四个字所占空间完全不一样:“姬”字横向超过了垂直中线 , “孙”字纵向超过了水平中线 , 于是“子”字被挤占了右部和下部空间 , 成了占位最小的一个字 。 如此 , “姓”字保持标准四分之一占位的前提下 , 既有相对的安稳 , 又有章法上的参差错落 , 不致章法的完全呆滞 。
当然 , 这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四字汉白文印 , 这是四字白文印的“变格” , 不是“常格” , 原因是这方印的上下四字左右两侧有相同部件的关联 , 因此可以这样“变化” , 下面一条会说 。
2、相同文字部件的变化、呼应 。 接上面一条 , 这方印的四个字有特殊性 , “姬”和“姓”同处右侧 , 都有一个“女”部 , “子”和“孙”同处左侧都有“子”部 , 这样相同的文字部件又同处一侧的情况 , 如果处理不好 , 就会呆滞、死板 , 或者出现两字“碰笔”现象 , 极难处理 , 这方印的处理 , 相当巧妙:
王冕|读印:王冕“姬姓子孙”,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本文图片

(同形部件的变化与呼应)
“姬”字左移占位 , 与下面的“姓”字错落开来 , 虽然同有“女”部 , 甚至“女”部的篆法也没有变化 , 但因为“姬”的左部扩张 , 致使上边的“女”部向左偏 , 这其实是向印面中轴线靠拢 , 同样 , 左部的两个“子” , 上部的“子”因为是独字 , 所以天然比下部的“子”更偏向右侧 , 这其实也是向印面中轴线靠拢 , 印面上部左右两字的结合 , 正好与下部两字互相错开 , 既保有了变化 , 又充分利用了同形呼应 , 形成印面节奏 , 保证这方印虽参差错落活泼多姿 , 却又丝毫不显零乱 。 如果遇到相同的章法难题 , 可以借鉴 。
3、文字之间的咬合、揖让 。 前面我们说过 , 文人印与匠人印的最大差异在于“变化” , 在于它不是简单的“直” , 不是简单的“整齐” , 而是借由文人处理出来了很多的“变化”与“趣味” , 比如“咬合”、“揖让” 。 咬合、揖让使得印面更加紧凑、团聚 , 更有整体性 , 这很重要 , 这是篆刻这种“方寸”艺术的特性 。
王冕|读印:王冕“姬姓子孙”,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儿?
本文图片

(咬合与揖让)
“姬”与“子”的咬合是直接的粘连 , “孙”与“子”的咬合则是“系”部向上拱起 , 而且恰好拱入“子”右下的空地 , 咬合紧密 , 这两处处理 , 使印面的左右、上下都全部咬合在一起 。 “姓”的左右咬合也处理得“不动声色” , 很巧妙 。
明代徐上达《印法参同》曾说:
凡在印内字 , 便要浑如一家人 , 共派同流 , 相亲相助 , 无方圆之不合 , 有行列之可观 , 神到处 , 但得其元精而已 , 即擅场者 , 不能自为主张 , 知此 , 而后可以语章法 。
窃以为字之相集于一印 , 即如人之相聚于一堂 , 居左者须令顾右 , 居右者须令顾左 , 居中者须令左右相顾 , 至于居上者 , 亦须令俯下 , 居下者 , 亦须令仰上 , 是谓有情 。 得其情 , 则生气勃勃;失其情 , 则徒得委形而已 。 (韩天衡 , 《历代印学论文选》 , 1999 , 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