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幕( 六 )



金相年 , 《手》 , 水印木版画 , 70x54cm , 2019年
展览序言
多棱·互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
早在2006年 , 当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蓬勃 , 不断在西方语境中找寻东方文化身份认同的阶段 , 澳门艺术博物馆就与中国美术学院合办了“显微境.观——中国当代艺术展” 。 学院和艺博馆依託澳门作为当代艺术的国际交流平台 , 在特殊的展览视角中 , 诠释时代的即时命题 , 也正是强调了以中华文化为主流之时 , 将中国与国际当代艺术情境在此不断推衍融合 , 形成存异互生的当下 。 这不仅仅是澳门艺术博物馆的开馆目标之一 , 也是澳门文化的独特发展方向 , 更是中国当代艺术需要切实独立存在的文化意义 。
至此 , 作为学术前沿之地的中国美术学院 , 以及国际视野转换碰撞的澳门艺术博物馆之间留下了可以来回呼应 , 相互链接的文化实验之场 , 社会美育之域 。 15年后 , 作为2006年那次展览在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性回应 , 在以“现在史”为考证与排演历史的角度 , 此次展览将对现实的国内外当代艺术语境再次发问 。 这些问题正是由部分曾参与前述2006年的展览的艺术家 , 和特别邀请的国际当代艺术前沿的艺术家、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媒体艺术家、当代艺术新锐共同组成 , 他们各自在不同社会与艺术创作中来回提问与验证、实验和演练 , 以日常的社会感知 , 来构建“非常”的社会共鸣 , 从观世界到世界观之间的艺术创造 , 来直面“近未来”的艺术责任 。
所以 , 本次展览还是以一种观看方式作为出发点 , 即“多棱.互观”为主题 。 棱镜既是高密度资讯与图像的能量聚集 , 也是各种社会现实与个体价值、文化基因不断交织碰撞的能量场 。 来自海内外32位(组)当代艺术家的参展 , 凸显出艺术家实验性创作面貌 , 无论区域、年龄结构还是媒介方式、表现形态 , 本身就已经形成多棱互观的艺术现场 , 并通过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专业平台 , 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论述 , 探讨当代艺术展示与研究的新路径 。 “观”则是当下艺术情境形成的新世界观 , 是不同文化语境艺术家之间的互相观看 , 也是澳门这道对外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生的有“观”之窗 。 这种“观”来源于多文化在全球视角下的多重组合 , 它既是技术围控下的博弈 , 也有对多重文化与历史的不断自我考察的推演;是疫情时代人类生活的重新反思 , 亦是人们对未来幻想的激情与彷徨 。
“多棱.互观” , 以艺术家为群体 , 佐以物理材料的隐喻 。 以艺术作品语境构筑世界观陈述 , 让展览的目的正是要以多棱模型 , 着眼当下去中心化的现实格局 , 不断以行动“折射”艺术家的个体立场 , 叩击艺术与社会的本质问题 。 在棱镜的多重介面上折射出各自多元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认同 , 不断“折射运动”才能让艺术能量持续产生和传递 。 在展览中 , 採用绘画、影像、装置、AR/VR等多种媒介手段 , 展现全媒体时代艺术家跨文化、跨领域的实验性创作 。 这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展览 , 它更是一个久违的艺术“事件” 。 澳门就在这个时刻此境中 , 将本土生态发展的视角转为与当代艺术语境交融的角色 。 它像是一面多棱镜 , 在折射与共生之下 , 构成了相互观看的角度 。 作品将在互关的角度裡 , 在动态与交融的情景下 , 省视当代艺术在多情境的艺术现实下 , 形成相互摩擦和激励的艺术态势 , 建构未来新的艺术生产机制与价值认同 , 让澳门在“多棱效应”下 , 相互观摩 , 相互构建艺术参考系、价值观 , 成为新中国“向海而生”的多维互动的文化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