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一觉醒来,再无此店!如是“壮士断臂”“最美书店”时代已终结?( 三 )


“混迹”书店业27年的张兵林认为 , 目前国内书店行业的投资 , 已远超国际水准 , 但是走进书店打卡的人越来越多 , 在书店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 这是因为许多走进书店的人 , 喜欢的不是书 , 而是书店的背景和朋友圈的赞 。 张兵林期待通过书店定位的调整来改变这一错误的引导 。
实际上 , 这也是郝照明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2014年 , 与郝照明在青岛开出的第一家如是书店同步 , 作为国内知名书店品牌的言几又书店的第一家店诞生 , 这也是它从传统书店升级为文化生活体验的“第三空间”的起点 。 在这前后 , 国内第一批具有网红属性的书店相继开出 , 方所书店要早一些 。 方所、言几又、西西弗、钟书阁……在体验式商业兴起的大趋势下 , 引领了以“书”为核心 , 融合多种消费体验场景的“最美书店”时代 , 而他们共同的特征则是 , 硬件设计时尚精美、业态丰富 , 被视为购物中心的流量担当 。
如今 , 郝照明清晰地认识到 , 这些特征优势如果是在七年前 , 在人们对“第三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 , 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 但是现在 , 光靠唯美的空间营造 , 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 。 “你会发现 , 现在各行各业 , 空间的打造已经成为主流 , 跨行业的空间设计已全面升级 , 书店以空间环境优势来吸引流量的时代已经过去 。
茑屋书店给予的方向启示
青岛最高商业综合体海天MALL开业时 , 包括郝照明在内的青岛书店人都对确定进驻的茑屋书店的无敌海景式位置艳羡不已 。 尽管目前尚未进入装修阶段 , 这处基址却已成为无数青岛人的书店打卡地 。 撇开茑屋富有争议的国内合作运营方式 , 书店人更加关注的则是茑屋不倒的“传说” 。
据说 , 茑屋创始人增田宗昭在将近40年前就开始思考现代市场普遍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已经有那么多咖啡馆了 , 人们为什么仍然希望有新开的咖啡馆;二是每天都有书店倒闭 , 人们为什么还希望在自己生活的街区有书店?最终他获得答案:不论是咖啡还是书 , 其实都不是消费者真正希望被满足的诉求 。 那么什么才是?出乎当下书店人的意料 , 茑屋的回答不是“第三空间” , 而是生活方式提案 。
一项统计显示 , 十年前茑屋书店的会员卡就覆盖了超过3万家各类零售店 , 在2020年疫情暴发前 , 茑屋的会员卡注册人数已超过7000万 , 约占日本人口55% 。 这个巨大的基数是今天我们任何一家书店都无法企及的 。
但它却提供给书店业一个普世意义的方向:书店要成为一个提供文化生活服务的终端 , 它与人们的日常关系正变得愈发紧密 , 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图书抑或空间自身的体验 。 “书店+everything” , 或许才是书店当下的真正定义 。
而郝照明表示 , 当我们为书店下这样一个新定义时 , 首先要解决的则是书店服务于什么样的群体的问题 。 如是书店闭店前的三场活动针对三个不同人群 , 是“如是”定位的服务人群 。 一是家庭与孩子;二是本土的文化群落 , 包括文学艺术界专业人士以及文学艺术爱好者;第三个群落则是更偏向于年轻群体的潮流时尚人群 , 书店允许他们最后“吐槽”一下这家不争气的空间 。
显然 , 日本本土的茑屋对此有着更加明晰的定位 , 它所服务的是一群对图书充满热爱的群体的日常生活 。 书 , 永远将是书店未来的根基 , 哪怕它隐藏于幕后 。 郝照明认同这一点 。
是该唱挽歌 , 还是独辟新径
上周 , 济南阡陌书店的创始人郑国栋一直在青岛忙碌 。 阡陌即将在12月初连续在青岛开出两家新店 , 其中一家书店将开进老城区的青岛火车站 , 也就是原胶济铁路青岛站的旧址 。 “书店+everything” , 在阡陌的定位中则是“书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