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意|“归田之禧”

前不久 , 收到著名书画家华非先生从天津寄来的快递:一罐陈年普洱 , 几件复印资料 , 一封长信 , 还有一件书法作品 。 信里讲 , 欣闻侯军“解甲归田”、重回北地 , 特以宁斧成先生的笔意 , 书写“不容易”三字为贺 。 我连忙打开书法字幅观看 , 果然是结字新颖 , 造型奇谲 , 尤其是那个“容”字 , 刻意留白 , 充满空间构成的意味 。
【笔意|“归田之禧”】宁斧成先生是华老的业师 , 早年对华老的书法篆刻助益良多 。 华老不忘师恩 , 新近鼎助编辑出版了《宁斧成书画集》 。 上月我和李瑾赴津拜望华老时 , 他曾赠我一本 。 浏览一过 , 使我对这位老先生的艺术风格印象颇深 , 尤其是他那一笔独具风神的隶书 , 让人眼前一亮 。 如今 , 华老这幅“不容易”特以宁公的笔意出之 , 具有相当强的辨识性 。 我还特别留意到华老所题的上款:“侯军归田之禧”——从打前年正式退休 ,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祝辞 。 凝视着这六字赠言 , 我不禁感慨万千 。
我把华老的这幅字高挂在书房墙上 , 每天仰观之欣赏之品味之 , 会心处不可言说 。 忽然记起 , 五六年前 , 好友陈浩也给我刻过一方随形小印 , 印文也是“不容易” 。 或许当时我还未到“归田”之年 , 陈浩兄也并未解释他刻此小印的意旨 , 当时好像全然没有心动之感 , 至少没有此刻凝视华老书法时的万千感慨 。 由此看来 , 这“归田之禧”才是触发心动的肯綮所在 。
自古中国文人 , 既看重“出山” , 更看重“归田” 。 儒家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 出山意味着“兼济”之始 , 归田则意味着“独善”之结 。 出山固然是一代代书生的理想之途 , 而归田又何尝不是一代代文人的向往之境?陶渊明的一篇《归园田居》 , 道尽了书生在仕途颠踬中幡然大悟后的清醒 , 遂使“归田”二字演化成一个内蕴无比丰富的“象征符号”——归田 , 意味着阅尽沧桑后的宁静 , 亲历风波后的超然 , 尝尽人生百味后的淡泊 , 看透世态炎凉后的达观 。 “归去来兮 , 田园将芜胡不归” , 陶公《归去来兮辞》中之田园 , 既是写实 , 更是写意 , 是书生们心灵之净域、精神之家园 。 能够平安地脱去万累 , 解甲归田 , 这难道不是一禧么?
“归田”使人摆脱尘间俗务 , 心境复归澄明 , 回望自己的来时路 , 感觉确实大不相同 。 “不容易”简简单单三个字 , 蕴含着多少苦涩辛酸 , 隐藏着多少跌宕起伏 。 不要说求学的艰难 , 也不必讲职场的跌宕 , 更不要忆起生活乃至生存的困顿……那些不容易都是可见可感可触摸的 , 更深刻的“不容易”则是烙印在心底的那些委屈、那些隐忍、那些打落门牙肚里吞的悲愤 , 以及在强大压力和极度不公时的那种孤独无助、那种倾诉无门、那种欲哭无泪的绝望心境……不容易啊不容易 , 能够挺得住、扛过来、闯过去 , 都不容易 , 而更不容易的则是挺直腰杆 , 保持着人格的完整和尊严 , 从容淡定地迈过所有人生逆境 , 微笑着迎来自己的“归田之禧”——真心感谢华老赠给我这件内蕴丰富、发人深省的贺幅 , 尤其要感谢这位饱经沧桑、年届九旬的老人家 , 把“不容易”和“归田之禧”这两个卓异的意象拼合在一张纸上——这是华老将自己熔炼一生得出的深邃哲理 , 用如此简单如此直白的方式 , 传授给我这个晚辈 。 其意旨何其深也 , 其关爱何其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