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现场|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疫情后的“重塑”与反思

由北京今日美术馆与王式廓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重塑——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近日在今日美术馆对外展出 , 展览呈现曹舒怡、陈抱阳、葛宇路、何翔宇、厉槟源等10位艺术家的作品 ,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 , 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重塑”这一主题 , 提问“如何重塑”并展现了他们“重塑的痕迹” 。
创立于2016年的“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已举办四届 , 受疫情影响 , 该项目暂停一年后于2021年重启 。
疫情|现场|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疫情后的“重塑”与反思
文章图片

展览现场
观看与反思
展览的第一个作品是葛宇路的《假日时光》 , 展厅相对的两面墙上 , 一面是闪烁的、热闹的视频影像 , 一面则是整齐排布的A4纸打印的工作日志 , 二者组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照组 。 《假日时光》简单来说就是他的“替班日志” , 葛宇路从2020年8月起在一家美术馆替班 , 共计替班9周 , 而被他替班的几位工作人员则得到了难得的休息机会 , 那些影像则是他们休闲生活的记录 。 葛宇路那些记录自己工作的过程、感受以及接触到的文件被放入展厅呈现 , 艺术家希望通过转变身份深入机构内部去追问其中的劳动关系、反思艺术家的特权 。
疫情|现场|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疫情后的“重塑”与反思
文章图片

“被放假”的员工们以影像记录的假日时光
葛宇路认为 , 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弱势群体 ,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特权把原本不合理的事情合法化 。 比如有的艺术家把自己的方案丢给美术馆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 从买材料到制作细节都是一群员工在实施 , 艺术家做到这个程度跟领导还有什么区别?所以 , 在这次创作中 , 葛宇路时刻对自己的特权保持警惕 , “我觉得与其说我考虑的是如何消除特权 , 不如说是如何警惕特权 , 或者我到底用特权做了什么 。 ”
疫情|现场|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疫情后的“重塑”与反思
文章图片

葛宇路的工作日志中对于特权、对于美术馆体制的反思
葛宇路的另外一组作品是《临摹》 。 这些作品创作时 , 他在城市中漫步 , 搜寻居民家里的绘画 , 并且在一个合适且尽可能不打扰对方的距离临摹这些绘画 。 当临摹完成后 , 葛宇路会登门拜访 。 并借出这些原作 , 把他们与复制品并置在一起 。 葛宇路试图用两张图像的差异回应城市暧味夜色中那种带有距离感的窥视与凝视 , 以及寻找艺术打通两个世界的可能 。
展览中的另一位艺术家也关注“观看”这个问题 , 曾曦从2015年开始镜面不锈钢材料的转型 , 从2016年开始的《视网膜》的架上系列 , 始终围绕着“观看”这个词来展开 。 近些年以光和透镜为元素的《视网膜-棱镜计划》和《视网膜计划-时间像素》装置作品 , 从“观看”逐步过渡到“时间”和“平行空间”的探讨 。
疫情|现场|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疫情后的“重塑”与反思
文章图片

《视网膜-棱镜计划》
视网膜成像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生物视觉成像系统 , 所有的物象都是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复杂形态 , 而生物通过自身晶状体和视神经对外界的物象进行转化 , 并传输到大脑 , 从而转译成我们所能识别的图像 。 视网膜成像系统生成出来图像的重复和转译 , 从而引申出对物象的表象和真实存在的意义反思 。 把实时的互动和时间匹配 , 让人置身于艺术家所制造的“平行空间”中 , 以视觉的直接刺激来引导观众对身处的环境和社会进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