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芬|对话|小说《离觞》:书写时代洪流中的坚韧女性

作家杨怡芬的长篇小说《离觞》以国民党败退舟山这一历史节点作为小说的时空背景 。 小说塑造了李丽云、潘绮珍、秦怡莲、宋安华等追求独立的女性群像 , 她们清醒且坚韧 , 富有女性力量 。
杨怡芬|对话|小说《离觞》:书写时代洪流中的坚韧女性
文章图片

分享会现场
近日 , “大时代洪流中 , 女性的独立和哀愁——杨怡芬《离觞》新书分享会”举办 。 评论家洪治纲 , 作家、媒体人萧耳 , 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咏梅 , 以及本书作者杨怡芬 , 围绕长篇小说《离觞》 , 对历史、日常、女性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
“不用诉离觞 , 痛饮从来别有肠”
就《离觞》书名的改动工作 , 杨怡芬讲述了自己被退稿的经历:“我原来的第一稿叫《潮音》 。 第一稿被退回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老师觉得这个书名不够好 。 第二稿叫《世间音》 , 还是跟我们普陀山有点儿关系的 , 但是韩老师还是觉得不够味道 。 失意和诗意 , 离别之际 , 其实还有一些悲壮 , ‘世间音’并没有显示出来 。 然后韩老师选择了‘离觞’ , 离别的酒杯 , 其实也就是离别的宴会 , ‘不用诉离觞 , 痛饮从来别有肠’ , 特别有豪迈的味道 。 这就是《离觞》这个名字的由来 。 ”
杨怡芬|对话|小说《离觞》:书写时代洪流中的坚韧女性
文章图片

《离觞》
《离觞》是一次特定历史、特定地域之下的写作 。 洪治纲说:“小说里所有小的史实细节都非常准确 。 作家处理环境和人物的关系非常讲究 。 我特别注意作家怎么去处理那么多的史料 , 人物的贴合度如何 。 读完之后 , 我觉得还是非常缜密的 。 ”
经历十年创作 , 杨怡芬承认读了很多相关史料 , 而且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一个小空白:“虽然《离觞》写的是舟山 , 但是辐射到杭州、温州 , 然后厦门、广州都有写到 , 整一个岛链 。 写我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和历史当中怎么应对 。 ”
【杨怡芬|对话|小说《离觞》:书写时代洪流中的坚韧女性】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 , 萧耳谈到了十分重要的日常书写 , “写小说需要非常真实而准确地抓住那个时期的日常细节 , 比如说街道、布料、甚至耳环等等 , 书中写到大量的日常细节 。 我很看重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 比如当时人的时代意识 。 作家应该怎样把握一个准确度?准确是必须的底线 , 可是很多作家没有做到 , 而这本书确实做到了 , 作者写得用力、到位 。 ”
对于小说家来说 , 笔下的日常是精心铺排 , 但也是下意识的自然流露 。 杨怡芬认为 , “小说有两种走向 , 一种走向是传奇 , 还有一种走向是日常 。 我很喜欢《红楼梦》 , 我觉得日常性里面可以包含很多东西 , 所以我自己写的时候很看重日常生活这一块 。 ”为了更加了解舟山的民俗 , 杨怡芬在舟山民俗协会工作三年 , 从普通会员一直到理事 , 做田野调查 , “我有一阵子非常的入迷人类学 。 第一部长篇小说 , 我想用做人类学的方法来处理 。 在这个地方 , 那个时候他们吃什么穿什么 , 他们的生活习俗 。 而实际落脚点很小 , 就是舟山 。 ”
洪治纲则表示 , 细节还考验着现代小说作者的爆发力和想象力 , 书中的一些细节 , 值得拓展下去:“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还原能力很重要 。 好的细节就像玻璃划过皮肤 , 一点声音都没有 , 但一定留下很深的血痕 , 忘都忘不掉 。 ”他也认同对日常细节的重视:“所有的小说都是从日常出发 , 读的时候才会觉得合情合理 。 然后一定要抵达的是非日常状态 , 超出常规 , 不然我们没必要去读小说 。 《离觞》让我们看到了日常 , 也看到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