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缂丝成古装剧“主角”,这项非遗为什么比黄金还贵( 二 )


宋代 ,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花鸟画 , 逐步取代了宗教、人物画 , 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题材 , 被皇位耽误了的艺术家宋徽宗 , 就是个中高手 。缂丝艺人们尝试着把这些绘画作品用缂丝工艺再现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以宋徽宗花鸟画为蓝本织造的《缂丝赵佶花鸟方轴》 , 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
南宋时期 , 经济和文化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 , 江南汇集了大批文人、画家和工艺美术家 。缂丝不缺技术 , 亦不缺艺术 , 以书画为蓝本的观赏性缂丝攀上了最高峰 。《咸淳临安志》提到临安(即今杭州)的物产 , “刻丝有花素二种” , 可见杭州缂丝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特产 。
元明清 , 缂丝艺术继续发展 , 中心依然在苏松地区 。隆庆、万历年间 , 缂丝生产极其繁荣 ,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 , 就出土了8种、29件缂丝实物 。明代“吴门画派”的中心也在苏州 , 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等人的绘画 , 就成为缂丝艺人的蓝本 。
康雍乾时期 , 政治稳定 , 经济繁荣 , 工艺美术也欣欣向荣 。在哪儿都爱刷存在感的乾隆 , 自然不会放过缂丝 。据统计 , 清代观赏性缂丝数量大增 , 尤其是乾隆时期 , 皇帝本人的书画作品或为前人题字的作品 , 就占相当比例 。比如 , 清宫藏缂丝书法95件 , 其中乾隆书或临的作品就有68件;花卉38件 , 其中乾隆作品或为前人题字的作品就有12件 。
事实上 , 缂丝的产生与汉代以来从西方输入的缂毛技术有着直接关联 。这个工艺从遥远的埃及和两河流域 , 穿过大山大河来到中国 , 与丝绸邂逅 , 诞生了这门新的艺术 。而它所走过的这条路 , 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 。
在缂丝身上 , 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 也看到了历史的源远流长 。今天 , 我们能在博物馆看到古老的缂丝文物 , 也能在影视剧、商店中看到非遗传承人们创作的新的缂丝作品 。缂丝是幸运的 , 它依然生活在当下;我们更幸运 , 我们能触摸历史与未来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