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宇|“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二 )


《东北偏北》的原型故事发生在北京 , 《无证之罪》的原型故事发生在杭州 , 《双探》的原型故事发生在内蒙古 , 主创都把它们放到了东北 。 倒不是说故意丑化 , 而是那种极致的悬疑感、生猛的吞噬感正与东北契合 。 不论是边境小城延边 , 还是旧工业区哈尔滨 , 亦或是单纯的夜雪飘零 , 都弥散着犯罪的气息 。
目前 , 这股气息仍在高涨 。 由周冬雨、刘昊然主演的犯罪片《平原上的火焰》将于12月24日上映 。 欧豪、王砚辉主演的悬疑网剧《胆小鬼》也蓄势待发 。 创作者依旧将东北视为悬疑、犯罪类型片的沃土 , 观众仍对那里充满了好奇 。
班宇|“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文章图片

先天的冷与后天的痛
其实 , 东北影视文化呈现给全国观众的最早印象不是喜剧 , 而是“女性”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 东北就凭借《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和《古船·女人和网》的“女人命运三部曲”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
不过 , 这些作品讨论的问题并非东北所独有 。 它们类似于新世纪的“女性当家剧” , 比如《当家的女人》《女人的村庄》等 , 更像是一种适用于全国的文化缩影 。 金锁、喜鹊、枣花们的命运 , 在各地都能寻到 。
与其说它是一种乡土文化 , 反不如说它是一种时代烙印 。 和当前的女性剧、“他乡剧”实则并无区别 。 发生在上海和发生在北京 , 讲的都是漂泊的故事 。
流行30年的赵氏喜剧 , 展现的才是斯土斯民的美学:黑土地美学 。
班宇|“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文章图片

《乡村爱情》
这种文化属性 , 大多依托东北方言来构建 。 虽然东北三省各地方言皆不相同 , 但对外埠人来说 , 好似也没什么区别 。 从方言到行为 , 从表达方式到生活态度 , 东北人天生充满一种不自知的幽默 。 二人转为什么产生在东北 , 因为过去东北的冬天太冷、太长了 。 寒冷造就文艺 , 斯堪的纳维亚就诞生了颇多著名艺术家 。
彼时的赵氏喜剧之所以能做到幽默和深度共融 , 在于它触及了新世纪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农民进城 。 当国际资本开始向中国沿海布局 , 数不清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 , 城乡之间的传统二元体系被打破 。
进城的农民面临着种种困境 , 也看到了东北转型期的种种问题:骗子、小偷、街溜子、棚户区、代哭丧、“倒骑驴”、看病难、解梦大师、农民工子弟学校……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 , 编剧写透了底层生活的魔幻 , 更写透了农民工打工的乱象 。
班宇|“东北文艺复兴”?不,东北影视从来没有式微过
文章图片

《马大帅》中范德彪的寻人启事
如果说 , 农民进城是乡土之长痛 , 当时尚不起眼;那么 , 铺天盖地的“下岗”潮则是剧烈的阵痛 。 哪怕在如今的东北 , 提起“买断” , 也足令人胆寒 。
事实上 , 东北影视中的悬疑味道并非突如其来 。 虽然新世纪初的东北 , 最盛行的是喜剧 , 但也有两部电影值得一提 。 分别是秦海璐主演的剧情片《榴莲飘飘》和王兵执导的纪录片《铁西区》 。
它们的目光出奇一致 , 对准的都是后工业时代的东北——即《白日焰火》的故事发生前十年 , 矛盾还没有彻底激化的东北——《榴莲飘飘》以一种外来者的视角窥探被下岗潮席卷的东北 , 阿燕是香港归来的“出逃者” , 她在当时的东北见识到了一种不同于香港的“残酷和无情” 。 《铁西区》描摹的是则是沈阳铁西区“被时代落下的人”的群像 。 他们被自己亲自创造出来的世界给“抛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