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木兰辞》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中所叙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动,同时也成就了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事迹。歌中有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许多历史知识,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这句有些说不通,其中军书有十二卷,为什么每一卷上都有“爷”名?点兵只要一个名字就够了,此举显然是多此一举。
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文章插图

首先这句话中的“爷”并不是爷爷的意思,是我国古代口语中对父亲的称谓,称“爷”或者是“耶”,口语话颇为符合“民歌”的设定,就算如今称呼父子俩也有“爷儿俩”的称谓。而“卷”是册的意思,古代的卷都是卷起来放置,征兵册是一级一级从上到下的传达,所以征兵的册子有很多卷,而每一卷中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其中的“十二卷”并非是有十二个征兵册。
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文章插图

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十二”这个数字不仅在民歌中出现了一次,除了军书十二卷之外,还有“策勋十二转”,第三次是在结尾的“同行十二年”,短短不到四百字的民歌中,出现了三次“十二”的数词,未免也太巧合了一切。假设“十二”就是一个代表确切数量的量词,那“军书十二卷”就变成了有十二卷征兵的军书,“策勋十二转”代表了花木兰十二级的军功,而“同行十二年”代表了花木兰要服役十二年。
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文章插图

但是花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按照当时的兵役制度,根本就不存在服役多少年的说法,一般都是终身服役,只是闲的时候是农民,打仗的时候还得回去当兵,等于说一生都在服役,即便按照当时北魏的征兵制度,年龄的要求是20至60岁,那也得40年,所以这就推翻了“十二”是个确切两词的说法。而准确的解释“十二”应该是个虚词,代表很多的意思,这种虚词的表现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比如说“三月不知肉味”其中的三月就是代表很长的时间。
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很多的卷宗上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呢?要知道木兰的父亲已经接近花甲,这种年龄上战场反倒是个累赘,基本上是有去无回了,这也正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但每一卷征兵文书上都有,显然在强调木兰的父亲必须要上战场,这主要与其父亲的身份有关。木兰的父亲叫花弧,据说花弧年轻的时候久经沙场,出生入死中受了伤回家,后来成为了一名染匠,十里八乡的颇为出名,教女有方,这点看花木兰就能得出结论。
【 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军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何每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文章插图

还有一种说法是花弧乃是北魏的名将,甚至有北魏第一猛将之称,虽然年事已高,但却时北魏朝廷的后备役军官,这也难怪每一卷军书中都有他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