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毕淑敏:生活“泥沙俱下”,我仍勇敢向前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沈杰群
“我个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 , 希望用干净的手段 , 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 。 ”日前 ,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独家专访时 , 作家毕淑敏如是说 。
“一个人活着 , 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 也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 , 幸福感多一些 。 ”2007年 , 当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出版时 , 她把这句话写在自序中 。 14年后 , 由毕淑敏小说改编的都市疗愈剧《女心理师》开播 , 讲述了心理咨询师贺顿解析多位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成因 , 并帮助他们走出过往阴霾 , 重新拥抱生活 。
中青报|毕淑敏:生活“泥沙俱下”,我仍勇敢向前
文章图片

《女心理师》小说的诞生 , 与毕淑敏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 当年 , 为了帮助好朋友走出心理阴霾 , 毕淑敏曾跟随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孟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 , 因此继“医生、作家”之后 , 毕淑敏又增添了“心理学学生”这一履历 。
完成学业之后 , 毕淑敏开办了心理咨询诊所 , 近距离接触需要帮助的人 , 接着创作小说 。 “希望人们关注心理健康 , 关注在飞速变化的时代 , 思考怎样拥有一颗强韧的心去迎接层出不穷的挑战 。 ”
著有《昆仑殇》《预约死亡》《红处方》《血玲珑》等知名作品之后 , 毕淑敏近几年的作品和旅行相关 。 作为一个爱行走的作家 , 毕淑敏觉得 , 出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文化和历史 , “去未知的地方 , 见到不同的文化 , 你马上就能进入思考状态” 。
疫情期间 , 年近70岁的毕淑敏学会了网购、在线开视频会议 , 拥有更多时间读书写作 。 而当有一个机会去沙漠看星星时 , 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人生美好 ,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 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 。
中青报·中青网:正在播出的《女心理师》改编自你在2007年出版的小说 , 心理学的学习和咨询经历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毕淑敏:我从1998年到北师大学习心理学 , 到后来开诊所 , 再到2007年完成这部作品 , 中间有10年的跨度 。 在这之前 , 我做过医生 , 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 , 零散听过一些课 , 但基础非常薄弱 , 所以学习的过程很辛苦 。 记得第一天上课的时候 , 老师谈到很多心理学名词 , 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 只能下课赶快查资料……每天新知识纷至沓来 , 我都接收不完 。
原谅我表扬自己一下 , 当时学习真的是十分刻苦 , 所以情况慢慢有所好转 。 有一天老师对我说 , 说毕淑敏你知道吗?同学们已经开始嫉妒你了……老师向同学们解释道:“毕淑敏以前做过生理上的医生 , 而写作又是‘人学’ 。 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 , 她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转移到这里 , 又经过不懈的努力 , 就有进步了……”
对我来说 ,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 不仅学到了知识 , 而且对我自己也有很大的帮助 。 当时中国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大时代 , 开办心理诊所的经验 , 让我了解到每个人都在接受挑战 , 每天都有新的经验、新的问题冒出来 , 到底该怎样解决?我特别想把这些问题表述出来 , 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家 。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 , 我写作了《女心理师》 。
中青报|毕淑敏:生活“泥沙俱下”,我仍勇敢向前
文章图片

中青报·中青网: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是怎样的?
毕淑敏:小说一出版 , 就有机构买走了版权 。 电视剧受众那么广 , 我“助人”的心愿可以用另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 感到很高兴 。
但改编剧本很难 , 从写完小说到现在 , 已经历了两轮电视剧版权的转让 , 10年过去了 , 还没有拍出来 。 这次经过大家的努力 , 电视剧终于呈现出来 , 总算可以看到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