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文章图片

??深响原创 · 作者|李婷婷
近一个月 , 有好几件牵动科幻迷们心弦的大事 。
首先是被视为中国科幻最高奖的“银河奖”开奖 , 其中最佳长篇小说奖在空缺一年后 , 被科幻作家谢云宁所著的《穿越土星环》摘得;另一位95后作家天瑞说符凭借《我们生活在南京》 , 第二次拿下了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 。 今年还有些特别的是 , 在联想集团的支持下 , 银河奖重启了微电影竞赛单元 , 最终有五支短片摘得单项奖 。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文章图片

银河奖微电影单元获奖名单
其次 , 十月底上映的《沙丘》掀起了科幻迷的狂欢 。 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原著 , 维神执导的改编 , 超豪华的创作团队 , 共同贡献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太空史诗” , 甚至有人说:“当下看《沙丘》 , 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 。 ”
另外 , 书迷们翘首以盼的《三体》影视化终于迎来了新进展 。 在Netflix公布《三体》英文剧集的首批演员阵容后 , 腾讯视频也发布了国产《三体》剧集的首发预告 。 上周 , B站国创大会上 , 《三体》动画剧预告片也终于与观众见面 。
这其中潜藏着中国科幻的光荣与希望 。 市场对科幻影视的探索 , 银河奖中涌现出的新生力量 , 以及来自科技产业的助力 , 试图共同写下中国科幻产业新的篇章 。
但也不得不再次认知到中国科幻产业的滞后与薄弱 。 当好莱坞已经开始重写“太空史诗”时 , 中国科幻电影仍停留在三年前的《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作品《三体》的同题影视化操作 , Netflix在制作团队、资金投入、技术基础等方面体现出碾压国内的硬实力 。 中国科幻 , 道阻且长 。
失落
科幻小说是科幻产业的基底 。 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 当时《科学与发明》《惊奇科幻故事》两本杂志发掘并培育了一批在后来闻名遐迩的科幻作家 。 现在最具权威性的科幻奖项之一雨果奖 , 就是为了纪念《科学与发明》杂志的主编雨果·根斯巴克 。
一大批被捧上神坛的科幻巨作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 包括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底三部曲》、阿瑟· 克拉克的《2001年太空漫游》以及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 。 这些作品至今都仍是影视创作的绝佳取材 。
回看国内 , 一位北大化学系的学生叶永烈 , 在1961年写下《小灵通漫游未来》 , 但受制于历史因素在1978年才得以出版 , 这也是改革开放后首本出版的科幻小说 。 除叶永烈外 , 国内也涌现了郑文光、童恩正等科幻名家 , 但他们的作品更多被归类于“儿童文学” 。
而此时 , 基于丰富的科幻小说储备 , 美国已经开始大量尝试科幻的影视化创作 。 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 , 受冷战军备竞赛、航空技术发展影响 , 公众对太空旅行等科幻题材反响强烈 , 《2001:太空漫游》这一里程碑式的科幻电影在1968年登上荧幕 。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文章图片

《2001:太空漫游》
其实 , 中国对科幻电影的尝试也并不算落后 , 并且也曾显露锋芒 。
1963年时一部只有31分钟的短片《小太阳》在电视台播出 , 讲述了四位少年在科学家帮助下设计出人工“小太阳”的故事 。 后来刘慈欣在随笔《被遗忘的佳作》中盛赞这部作品 , 称其具有更大科幻内核 。
但遗憾的是 , 《小太阳》只在在CCTV6播出后就杳无踪迹 , 只存在于科幻电影迷和学者们依稀的记忆中 。 刘慈欣曾心酸表示:“但愿它的拷贝还在电影厂资料库保存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