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四 )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文章图片

获奖短片《益智问答》
这些作品背后 , 就是科幻产业中最宝贵的新鲜创作血液 。 如北京破壳而出影业、上海青年梦想电影城等有科幻创作经验的专业影视公司 , 从品牌营销创意等领域跨界而来的团队和独立创作者 , 甚至是抖音、快手上的草根创作者 , 都参与到了此次银河奖微电影征稿中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银河奖在挖掘中国科幻人才上做出了莫大贡献 , 随着其视角从文学向产业转型 , 银河奖微电影单元或许也是许多科幻影视人的起点 。
而此次银河奖微电影单元能够重启 , 是联想集团鼎力支持下的结果 。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首席市场官乔健对此表示 , 联想希望以本次活动为起点 , 为中国科幻产业出一份力 。
以此为切口 , 科幻世界与联想集团的合作背后 , 是科幻产业与科技产业碰撞交融的尝试 。 通过在人才、技术上的更多底层互助 , 来自科技的力量正在注入科幻产业 , 成为改写中国科幻的其中一股势力 。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
文章图片

其实 , “科幻”与“科技” , 本身就是互相依存、互为助力 。
中国科幻的发展 , 需要科幻创作者加深与一线科技工作者的交流 。 科幻名家阿西莫夫曾提出“电梯效应” , 指在电梯发明之前 , 科幻作家能想象到未来有百层高楼的存在 , 进而想象到居民们爬楼的辛苦、运转设施的繁杂——但这一切想象在“电梯”诞生后就变得滑稽可笑 。
因此 , 即使再敏锐的科幻大师 , 也可能由于历史局限性缺乏对某个关键科技要素的认知 , 而造成他对未来科技的合理想象变成荒谬的错误 。 是科技 , 在限制着、规范着科幻作家们的想象边界 。
而另一个层面 , 科幻创作也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发展提供灵感 。 当下被广泛讨论、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元宇宙 , 最初是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构造的概念 。 此外基于刘慈欣科幻作品中对人类未来的想象 , 甚至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 。
中国科幻的未来 , 一定是科技与科幻携手共进、深度互助的未来 。 这样的互助 , 不仅是科技企业助力科幻产业的人才挖掘、受众培养、影视工业化 , 更是二者共同对科技未来、人类未来的思考与叙写 。
道阻且长 , 行则将至 。
1986年 , 《科学文艺》顶着压力评选中国科幻银河奖时 , 日本科幻文学研究会的岩上治来到中国 , 说他发现中国和科幻有关的出版物就只剩《科学文艺》了 , 所以想来看看这本杂志的编辑是怎样的一群人 。
离开时 , 岩上治给出了自己的祝愿:“我相信在产生《三国演义》《水浒》这样巨著的国度里 , 一定会再出现更伟大的作品 。 ”
原创内容转载开白可直接在文后留言
应聘可点击查看: 深响招聘
进一步了解深响请移步「菜单栏」
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搞科研和赚大钱 , 可以兼得吗?
【漫游|?当好莱坞开始重写“太空史诗”,中国科幻还要“流浪”多久?】起底《流浪地球》:险资与北京文化的硬核资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