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阎晶明:不断抵近鲁迅的世界

鲁迅|阎晶明:不断抵近鲁迅的世界
文章图片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左)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李时平(右) , 一起为阎晶明颁奖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孙磊
“本事”是理解鲁迅的一把钥匙
羊城晚报:阅读《箭正离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流畅 , 一改以往看研究鲁迅文章的艰涩感 , 这种简明的语言风格是您有意为之吗?
阎晶明:这本书其实是以一本以学术态度进入的散文随笔 , 写的时候我的确有意追求这种文风 , 但是没有专门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 。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研究太相似了 , 太格式化了 , 当然研究各有各的价值 , 但是像鲁迅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 , 我觉得特别需要专业的研究者以自己的专业水平 , 学术的准备和能力 , 把鲁迅推向社会 , 让更多公众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和艺术魅力 , 包括鲁迅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 我觉得学者都应该有这种自觉 。
羊城晚报:一般做研究都是分析文本的精神内涵为主 , 您为何会反其道而行之 , 从“本事”入手?
阎晶明:就像你一开始说的 , 作为一本表达鲁迅哲学观的散文诗 , 《野草》在很多读者看来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 。 无论是阅读、解读还是研究 , 大家会关注文本中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 , 到底象征着什么 , 隐喻着什么 。
但是在我看来 , 事实上《野草》不是鲁迅从大脑中空想出来的结果 。 我研究时发现书中绝大部分篇章里其实都有很多现实的依据 。 对《野草》的研究和阐释 , 不能离开现实中的烟火气 。 它们有大有小 , 有对人生的解剖 , 也有对现实的关切 , 有对强大人类共性的描写 , 也有对稍纵即逝个人梦幻的捕捉 。
理解《野草》离不开这些具体的情节 , 甚至书架上的一册书 , 书桌上的一盏灯 。 这就是我所谓的《野草》的本事 。 我从本事切入 , 是因为我认为这应当成为理解《野草》的一把钥匙 , 是接近鲁迅、理解鲁迅的一个通道 。 如果一直把作品当成象征物 , 那我们会忽略很多东西 , 很多研究也变成空转式的 。 从这些具体的情形切入去读鲁迅 , 你会发现也没有非常困难 , 也更有助于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
不要“神化” , 也不要庸俗化
羊城晚报:关于鲁迅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了 , 有人质疑我们是不是高估了鲁迅的成就 , 对此您怎么看?
阎晶明:写完该书 , 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思考的深度、艺术表达上的高度 , 以及他对生活观察的敏锐度 , 同时他能把这三者融合得天衣无缝 , 而且在融合交错碰撞后 , 还能产生出更加复杂多重的内涵 。 我觉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跟他相比的 。
羊城晚报:为何我们对鲁迅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
阎晶明:因为鲁迅确实不仅仅是作家、文学家 , 他同时是思想家 , 而且他也是一个多重地参与社会工作 , 甚至社会斗争的革命家 , 所以我认为用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概括鲁迅是非常准确的 。
鲁迅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高度 ,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或者中国现代文化所达到的一个高度 。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研究鲁迅当然是以文学界为主 , 但是我认为应该也不限于文学界 。
羊城晚报:今天我们对鲁迅的研究是否有一个重心或者落脚点?
阎晶明:过去我们说鲁迅是被“神化”了 , 现在我们又让他回到人间 , 就变成一个跟普通人一样的人 , 所以他也有生活情趣 , 他也爱吃爱玩 , 这些都没错 。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经典性和最伟大的作家 , 我们还是要研究、要寻找他身上不同寻常的地方 , 超越一般人的地方 , 不要“神化” , 但是也不要把他庸俗化 。 唯有如此 , 我们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符合历史事实的鲁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