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通讯:内蒙古演艺人8年15部大剧展草原风采( 二 )


“艺术创作不仅要有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 同时也要有观赏性 。 ”彭飞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年来 , 剧院在不停探索艺术的多元化 , 内蒙古本土文化也与之碰撞产生新的创作和表达手法 。
民族舞剧、晋剧、二人台戏、歌剧、小品小戏……8年来 , 表演形式不断扩展 , 舞台种类越来越丰富、佳作不断 。
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展现边疆山村风土人情的二人台现代戏《花开花落》、以内蒙古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为灵感来源创作的民族歌剧《青山烽火》、再现古丝绸之路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民族舞剧《驼道》……
采访人员采访时了解到 , 演出团队的足迹遍布世界多个国家 , 各行各业的观众都有 。 演出场地既有动辄千元门票的高级剧场剧院 , 也有“以天为顶地为庐”的草原农村深处 。 如今 , 几乎所有的剧目都会安排有剧场版、户外版等 , 来应对不同的演出场景 。
演出过程也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很多感动和感触 。 大型民族舞剧《马可·波罗传奇》在海外演出超600场 , 有对美国老夫妻跟着追了70余场 。 在一次演出时 , 他们把整篮玫瑰花瓣撒在舞台上 。
“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 ”彭飞一字一顿 。
“这部剧常年演 , 场场满 。 我们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公演时发现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剧院看民族舞剧 。 ”民族舞剧《昭君》2016年问世 , 今年商业巡演已突破30场 。 谈及最近一次在上海的巡演 , 刘艺很激动 。
“这些年来 , 我们引以为豪的 , 除了排出这么多优秀剧目、获得诸多国内外的美誉之外 , 还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演职团队 。 ”彭飞的骄傲溢于言表 。 据统计 , 目前演职团队中 , 70%是少数民族 。 “这样多民族的氛围对创作也很有帮助 。 未来我们希望能有自己的剧院 , 有自己的阵地 。 ”
“艺术要扎根人民 。 ”1953年 , 呼和浩特市民间歌舞剧团成立之初 , 田汉曾来题词 。 如今在剧院的13楼 , 题词仍被珍贵保存着 。
“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 我们的方向绝对不会变 , 从人民中来 , 到人民中去 。 ”彭飞谈及此很是动情 。 “改革不止 , 创作不断 , 演出不停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