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麦克尤恩的小说,越写越无聊|一周新书风向标( 二 )

小说@麦克尤恩的小说,越写越无聊|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安乐死现场》作者:(日)宫下洋一译者:木兰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6月推荐指数:★★★☆☆推荐人:肖舒妍“安乐死”这个词,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却少有人知道这真正意味着什么。想象中的安乐死,可能是把生命全权交给医生,由医生完成最后一剂致死的注射,但实际上,即便在公认对安乐死最为宽容的瑞士,也只有“协助自杀”属于合法,这意味着,医生只能提供药物、场地和注视,人们最终还是要亲自打开输液开关,结束自己的生命;想象中选择安乐死的人们,可能垂垂老矣、病入膏肓,已经经历过生命的一切美好所以可以看淡生死,但实际上,也有处于花季的年轻女孩,因为罹患无法治愈的复杂精神疾病,又难以忍受反复自杀未遂的痛苦,最终选择安乐死作为解脱;想象中临死之前的人们,会和家人做最后的道别,握紧他们温暖的双手,在亲密的陪伴之下安睡,但实际上,也有人选择毅然决然只身赴死,因为家人的不理解、不赞同,甚至无法通知他们自己死亡的消息……还有,报名成为安乐死协会会员的人,也许并不急着安乐死,或者最后真的安乐死,仅仅是知道可以安乐死这一事实,就可以让他们放下心来,最终没有使用安乐死而自然死亡的人也不少。在《安乐死现场》这本书中,日本采访人员宫下洋一因为自身对安乐死的困惑,历时两年,辗转六国,走进了数十个安乐死的现场,甚至亲眼目睹死亡——一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包括死亡吗?安乐死是一种自私吗?一个人的生命仅仅属于他自己,还是共同属于所有爱他的人?如果活着只剩下痛苦,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其实直到最后,宫下洋一自己也没有得出答案,身为观念相对保守的日本人,他始终觉得,个人怀有对家庭、对社会的某种责任,死亡应该交给上天,可目睹选择安乐死的患者生前遭受的痛苦,他又无法指责他们没有勇气好好活下去。尽管没有得出答案,他却坚持把这一问题带到了读者面前,并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也许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遗憾的是,受限于个人身份,宫下洋一在写作时不免怀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虽然作为采访人员他呈现了大量鲜活的个例、一手的资料,却因为他本人缺乏对生命、对死亡更深入的思考,而使问题停留在了浅层。社科小说@麦克尤恩的小说,越写越无聊|一周新书风向标
文章插图
《少子社会》作者:(日)山田昌弘译者:丁青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推荐指数:★★★★☆推荐人:李永博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一批讨论日本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图书,《少子社会》也是其中的一本。为什么日本的新生儿在近三十年内减少了一半?这是困扰日本社会各界多年的问题。本书作者山田昌弘是社会学家,他曾提出了“格差社会论”理论,即把大部分日本年轻人失去希望的社会状况命名为“希望格差社会”。山田昌弘写作这本书,是基于他的一个基本判断: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其背后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原因。山田昌弘发现,日本少子化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结婚或者晚结婚。年轻人并非不愿意结婚,然而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让很多日本年轻男性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年轻人收入不稳定,这在世界各国的不同时期都有出现,为什么会在日本社会造成如此差异化的影响呢?山田昌弘在此提出一个概念,这些年来日本社会陡然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单身寄生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啃老族”,那些毕业后仍然依靠父母生活的单身人士。当这个群体与收入不稳定的现象相结合,就逼迫年轻人以各种方式推迟和逃避结婚。《少子社会》在日本出版于2007年,观察的立足点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社会。尽管书中部分观点在现在看来耳熟能详,但在当时推动了少子化问题的讨论和探究。山田昌弘在书中指出,相较于欧美地区,“单身寄生族”是一个非常“东亚化”的现象,现在回过头来读《少子社会》,这些邻国经验对思考本国问题的启示,仍会让读者产生不少新认识。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 | 李永博 青青子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