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17载“故宫绣娘”一针一线给文物续命( 三 )


在她看来 , 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 “我觉得文物保护修复不是以‘效率’取胜 , 而是以最终的结果取胜 , 我们的目标是让文物有更好的状态和归宿 。 ”
迄今为止 , 陈杨经手时间最长的文物是一件乾隆时期的红色缂丝云龙男蟒袍 , 保护修复历时一年 。
这件极尽华丽的戏曲蟒袍 , 出库时胸前却有一处拳头大的残损 , 肉眼看上去像是布料缺失 , 实际上所有纬线都还连在衣身上 , 向内翻卷藏起 。 修复时 , 陈杨拿一根极细的镊子 , 将这些相互缠绕的乱线一根一根理出来 , 按原本的织法纵横排位 , 再用钉线绣法固定 , 单是修复这么一小块面积 , 就用了将近两个月 。
配合这件蟒袍的保护修复 , 陈杨等人还专门跑了一趟苏州剧装厂 , 围绕其制作工艺进行交流和研究 , 以此来推断文物破损的原因 。 完成修复之后 , 考虑到文物的展陈需求 , 她们又兼顾文物保护的原则及展陈美观度 , 自行研制了一种专门应用于此类服装的支撑装置 , 并申请到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 通过合作厂家做成了成品 , 应用到这一类的服装的展陈中 。
陈杨把这次文物保护中的做法总结为“360°+整体保护理念”——“在对文物进行全方位保护修复的同时 , 还考虑到后期的预防性保护、运输方式、展览呈现方式等 。
与时间赛跑的文物修复师们
“因为文物修复是环环相扣的 , 只要有一个环节脱扣 , 整个链条就没有办法连接起来 。 所以说我们现在是以普遍联系、哲学思辨的理念去修复文物 , 这样才可以延续文物的寿命 。 ”陈杨对南都采访人员说 。 “我们先从这件文物做起 , 这种以哲学思辨的整体化理念还会被继续应用于每一件织绣文物的保护修复中 。 ”
陈杨介绍 , 自己的部门还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文物的科学检测分析 , 通过检测分析 , 一方面是在前期给文物保护修复做准备 , 比如用X光、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设备等 , 对文物的染料成分、纤维材质 , 以及衣物上的金属线等其他混合材质进行测试 , 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选取修复材料 , 制定修复方案;到了文物保护修复的中后期 , 还可以通过检测分析去判定文物所属的年代 , 提取附着在文物上的历史信息 , 比如揭示它的拥有者在当时的地位等 , 反哺于学术研究 。
“慢工出细活”的文物修复师们 , 其实也在跟时间赛跑 。
【文物|17载“故宫绣娘”一针一线给文物续命】用陈杨的话说 , “待修的文物太多了 , 工作室里全是待修复的文物” 。 陈杨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她们的日常工作可以总体归为三大类:展览性保护修复、抢救性保护修复和研究性保护修复 。
“基本上 , 我们组每年要完成几十件织绣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和保养工作 , 平均下来 , 人均每年得完成10件左右;很多文物的修复耗时两个月以上 ,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工作 , 是满满当当的 。 ”一天从早上8点到夕阳西下 , 修复师们很少踏出工作室 , 除非是午餐之后恰好有闲暇 , 可能会去宫里面看看展览 。 日复一日的精工细作 , 成就感源于华服进入展厅 , 重绽光芒的那一刻 。
接受南都采访人员的采访时 , 陈杨高兴地说 , 希望未来还能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服装设计的角度跟年轻人对话 。 “毕竟我是80后 , 对于服饰的理解是停留在我们那个年代的 。 那么我想了解的是 , 年轻人对于传统服饰是怎么看的?你们现在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包含传统元素的服饰?我觉得年轻人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思路 , 引领咱们中国的服饰继续向前发展进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