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瞭望 | “斜杠中年”苏唐诗:用镜头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面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 如果有人通过我的照片 , 能树立起古建筑保护意识 , 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 ”
文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桂娟 袁月明
甫一走进苏唐诗的书房 , 映入眼帘的便是十余台不同型号的相机 。 占据了半面墙的书架上 , 《古都北京》《河南古建筑地图》《古建筑摄影技法与实战》等书一字排开 , 塞得满满当当 。
苏唐诗年近五十 , 身形魁梧、声音洪亮 , 自称“斜杠中年” 。 这个在古建筑摄影圈早已颇有名气的河南大汉 , 其实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的一名基层民警 。
在过去的七年多时间里 , 苏唐诗像只迁徙的候鸟 , 利用周末和节假日 , 往返北京近80次 , 在故宫博物院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捕捉光影 , 积累了3万余张绝美大片 。 更多时候 , 他将镜头对准古建筑 , 尝试用光影呼唤更多人对古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
故宫|瞭望 | “斜杠中年”苏唐诗:用镜头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文章图片

2017年春 , 苏唐诗在陕西省彬州市大佛寺石窟进行拍摄 受访者供图
与摄影的必然相遇
很多人见到苏唐诗 , 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便是:这是您的真名吗?
名字颇具文艺气息的苏唐诗 , 出生于诗书之家 , 父亲和长兄都在书法、绘画、摄影等方面有所建树 。 受家人影响 , 上高中时 , 苏唐诗就和大哥一起 , 在自制的暗房里冲洗过照片 。
“那时只觉得挺有趣 , 没想过自己也会成为摄影师 。 ”苏唐诗坦言 。
高中毕业后 , 苏唐诗选择上警校 , 而后被分配到虞城县公安局 , 成为一名刑警 。 每每遇到勘查案件现场的时候 , 他都负责拍照记录 。 后来 , 他被调任到宣传岗位 , 摄影更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2006年 , 苏唐诗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 , “原本就想发展个业余爱好 , 舒缓一下心情 , ”苏唐诗回忆道 , “结果慢慢地就走上创作之路 。 ”
苏唐诗所在的虞城县 , 位于豫、鲁、皖三省交界处 。 城北 , 黄河故道蜿蜒流转 , 是绝佳的取景地 。 在这里 , 苏唐诗或是拍翱翔的水鸟 , 或是拍清晨的薄雾 , 又或是拍粼粼的波光、葱茏的树影 , “那个阶段 , 就是见啥拍啥 。 ”
冥冥之中 , 转折发生在2014年 。
一次 , 苏唐诗和家人一起去山东单县游玩 , 被当地的百狮坊、百寿坊等古代牌坊深深震撼 。 出行不忘带相机的他 , 立刻拍摄了一组照片 。
不承想 , 就是这组《牌坊古韵》组照 , 一举在当年的一个全国性古建筑摄影比赛中获了奖 , “那是我第一次‘打比赛’ , 还被评为了‘年度十佳古建筑摄影师’ 。 ”苏唐诗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 “惊喜、兴奋之余 , 也备受鼓舞 。 ”
自那以后 , 苏唐诗开始专注于古建筑摄影领域 , 不断深耕 。
故宫 , 自然而然成了他的“首席模特” 。
拍出老百姓眼中的故宫
“无论历史、文化、艺术还是社会层面 , 故宫都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者 。 ”苏唐诗一边说着 , 一边竖起大拇指 , “我想把那个威严神秘的紫禁城 , 拍出属于咱老百姓的温度 。 ”
2014年至今 , 春夏秋冬 , 阴晴雨雪 , 只要能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挤出时间 , 苏唐诗就“想去故宫转转” 。
每次跨省拍摄 , 苏唐诗都会提前拟好详细的计划:这次拍什么题材 , 用什么角度 , 如何构图……“好不容易去一次 , 哪里舍得放过一丁点儿机会?”苏唐诗说 , “开馆时第一个冲进去 , 闭馆时最后一个撤出来 , 一整天下来 , 能走两万多步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