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瞭望 | “斜杠中年”苏唐诗:用镜头看见不一样的故宫( 二 )


故宫雪景 , 是苏唐诗的“不可错过” 。
2019年春节期间 , 天气预报北京有降雪 。 恰逢春运返程高峰期 , 一心要去拍故宫的苏唐诗 , 费尽力气才抢到一张站票 。 本就膝盖不好的他 , 愣是拎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影器材 , 站了5个小时 , “那一趟 , 腿都站僵了” 。
但在苏唐诗看来 , “这根本算不上苦” , 能用镜头记录下红墙黄瓦之上大雪纷扬洒落的美景 , 一切都值了 。
也总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际遇发生 。
某次 , 已接近闭馆时间 , 故宫突然下起暴雨 , 太和殿上方的天空恰好被堆积的云层一分为二 , 一半蓝天白云 , 一半乌云密布 。
【故宫|瞭望 | “斜杠中年”苏唐诗:用镜头看见不一样的故宫】“这么难得一遇的场景 , 不拍完我肯定不愿意走啊!”说起来 , 苏唐诗仍旧有些不好意思 , “只能厚着脸皮 , 一边跟工作人员死缠烂打 , 一边不停咔嚓 。 ”
而那天的照片 , 也成为苏唐诗的代表作之一 , 一再令众人惊艳 。
七年间 , 不是没人质疑过这场看似没有结果的奔赴 。 拍这些有用吗?有人在意吗?你能拍出什么花来?
“面对种种声音 , 我困惑过、纠结过 , 但终究还是敌不过两个字 , ”苏唐诗顿了顿 , “热爱 。 ”
因为热爱 , 所以能坚持数年 。
因为热爱 , 所以能常拍常新 。
在苏唐诗的镜头里 , 春天的故宫落英缤纷 , 夏天的故宫风移影动 , 秋天的故宫优雅深邃 , 冬天的故宫浪漫静美 , 但始终有一个共同点:褪去了高傲威严 , 充满着恰到好处的平和与温柔 。
这些独具意趣的理解和表达 , 引起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共鸣 。
“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 , 2019年 , 苏唐诗的摄影作品集《看见 , 不一样的故宫》出版 , 单霁翔专门为其写序 , “感谢他用普通的摄影器材 , 踩着普通观众的脚印 , 通过普通人的视角 , 展示出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故宫博物院 。 ”
用光影呼唤古建保护与文化传承
在苏唐诗看来 , 拍摄记录古建筑的过程 , 也是一个观察、发现、共鸣的过程 。
“六百岁的故宫 , 像你我一样 , 是有生命的 。 ”苏唐诗说 , “每一次拍摄 , 都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脉动 , 然后释放出来 。 ”
言语间 , 苏唐诗不止一次表达对古建筑摄影的“痴爱” 。 从开封山陕甘会馆、应县木塔 , 到天津独乐寺、苏州园林……多年下来 , 苏唐诗已经探访了全国各地二百多处古建筑 。
这份“痴爱” , 也表现在对作品的极致追求上 。
一次 , 在五台山显通寺 , 为了捕捉到满意的画面 , 苏唐诗在香炉旁蹲守了一个多小时 , 连香灰掉落在衣服上都浑然不觉 , 直到火星灼伤皮肤 。 到现在 , 苏唐诗的右臂上 , 还留着浅浅的疤痕 。
“与看到照片时的幸福感相比 , 这点小伤不值一提 。 ”苏唐诗说 。
在不断精进拍摄技巧的同时 , 苏唐诗也持续学习古建筑相关历史和理论知识 。 时不时地 , 他还会联系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的老师进行探讨 。 由追求摄影之“术” , 到感悟文化之“道” 。
“古建筑 , 历经时光变迁 , 见证文化绵延 。 ”苏唐诗感叹道 , “我想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 , 做变化的记录者、故事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播者 。 ”
采访间 , 苏唐诗也坦言 , 多年来聚焦古建筑摄影的经历 , 不仅让他深切领略到古建筑之美 , 也间或会感受到古建筑之殇 , “某些古建筑 , 在保护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 。 ”苏唐诗惋惜的同时 , 开始思考 , 能否通过自己的拍摄 , 去唤醒更多的人关注、喜爱古建筑 , 进而保护古建筑 。